![]()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本報記者黃華通訊員陳健賀永明
臨街的兩間門面房里,存儲著各種農資,因為是逢集,又臨近“三夏”大忙,張留書一直忙個不停,中午購農資的人漸漸少了下來,張留書才得以坐下來,他笑了笑,嘆息道:“現在的農資生意與以前相比越來越不好做了!”5月20日上午,筆者專程赴河南省正陽縣袁寨鄉袁寨街探訪縣政協委員、農資經銷商張留書。
張留書是袁寨鄉李莊村人,1995年,從泌陽農校畢業后,被安排在鄉畜牧獸醫站工作。2002年,一向不甘平庸的張留書決定辭職單干,他依據自己懂得畜牧獸醫的優勢,搞起了飼料獸藥經銷,并附帶著給畜禽看病,由于當時生豬飼養小戶較多,憑著自己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也著實賺了一把。近幾年,生豬市場處于低迷狀態,小戶紛紛斷養,留存的飼養大戶進料基本上都是從廠家直接拉,飼料獸藥生意舉步維艱。2011年,張留書開始轉向農資經營,初次入行,張留書就栽了一個大跟頭,他從一廠家進了一批防治花生根部食果性害蟲“毒死蜱”的拌種農藥,結果購買農戶在花生即將成熟時,花生秧出現發黃枯萎癥狀,拔出花生秧,根部的花生果大多都被一種“蠐螬”的害蟲蠶食,令購藥農戶欲哭無淚,不少農戶找上門要求賠償。張留書把藥劑拿到省里鑒定,發現該藥根本沒有藥的成分,“后來雖然農業和公安部門插手參與調查,并給予"廠家主要負責人"刑事處罰,但是卻把我的名聲和信譽給毀了,這是用錢都買不到的!”提起當時,張留書仍是痛心疾首。
“農資與氣候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有時候因為天氣原因也會對農資的正常發揮產生影響。”張留書說。2012年秋播時節,張留書銷售一批以前在當地種植性能表現比較好的“新麥26”小麥良種,但到2013年小麥揚花時遇到了冷空氣,導致該品種出現的白穗子較多,產量受到很大影響,畝產只有600斤左右,而2011、2012兩年,該品種在當地的畝產量都在1000斤以上。“老百姓不跟你講其他,他們只認為你出售的麥種有問題。”張留書苦笑著。
賣農資也有遭遇不測打水漂的。閔莊村一農戶,妻子是個聾啞人,家庭比較困難,張留書為了扶持他家搞好農業生產,已經賒銷給其農資價值達5000多元,2013年臘月,該農戶的男主人突然暴病而死,一個聾啞人又說不清,其子年齡尚小,5000多元只能算是打了水漂。
土地流轉這幾年是個熱趨勢,一家一戶的土地面積只有10畝左右,外出務工來回折騰遠遠不劃算,因而流轉的農戶越來越多,小戶種地的越來越少,大戶生產購買農資因為所需的量比較多,為了節省成本,所以直接到廠(場)方訂貨,農資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張留書對形勢變化得這么快感到始料未及。“看來以后電商是個大趨勢,我得著手做一個電商。”張留書似乎看到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