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雞異刺線蟲病是異刺科異刺屬及同刺屬的線蟲寄生于雞盲腸內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病原】形態特征 蟲體中等大小,頭端具有3個唇,背唇有1對乳突,兩亞腹唇各有1個雙乳突、1個單乳突和1個化感器。食道前部為圓柱管狀,后部為食道球。雄蟲尾部尖細,泄殖孔前具有角質吸盤。左右交合刺不等長或稍不等長,具有多對大的有柄乳突。雌蟲尾部長而尖,陰道位于蟲體中部。在我國各地雞體內共發現8種異刺科線蟲:雞異刺線蟲、貝拉異刺線蟲、短尾異刺線蟲、印度異刺線蟲、小異刺線蟲、南方異刺線蟲、顏氏異刺線蟲及短刺同刺線蟲。其中以雞異刺線蟲最常見,雄蟲長5.25~7.90毫米,體寬0.20~0.27毫米,雌蟲長8.90~9.62毫米,體寬0.26~0.28毫米,蟲卵大小為60~65微米X 35~45微米。
【流行病學】生活史 蟲卵隨雞糞排到外界,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發育為含二期幼蟲的感染性蟲卵,感染性蟲卵污染飼料或飲水,被雞食人后,在小腸中蟲卵內孵出二期幼蟲,二期幼蟲移行至盲腸,鉆進盲腸壁深處寄生,并第二次脫皮為第三期幼蟲,第三期幼蟲在盲腸腔中再蛻兩次皮發育為第四期、第五期幼蟲,并進一步發育為成蟲。雞食人感染性蟲卵后,經25~34天,蟲體發育成熟并開始產卵。成蟲在雞體內可生存10~12個月。
流行病學特征:異刺線蟲是雞體內很常見的一類線蟲,其蟲卵在潮濕的土壤中可生存9個月以上。蚯蚓可充當保蟲宿主,蚯蚓吞食感染性異刺線蟲卵后,二期幼蟲在蚯蚓體內可保持生活力1年以上。鼠婦類昆蟲吞食異刺線蟲卵后,能起機械傳播作用。雞終年均可感染,但感染高峰期在7~8月份。
【病理學】異刺線蟲寄生于腸黏膜上,能機械損傷盲腸組織,引起腸炎、下痢、盲腸腫大、腸壁增厚和產生結節病變,蟲體代謝產物可使雞體中毒,患雞表現為食欲減退、營養不良、發育停滯,嚴重可致死亡。
【癥狀】異刺線蟲寄生于腸黏膜上,能機械損傷盲腸組織,引起腸炎、下痢、盲腸腫大、腸壁增厚和產生結節病變,蟲體代謝產物可使雞體中毒,患雞表現為食欲減退、營養不良、發育停滯,嚴重可致死亡。
【診斷】用直接涂片或飽和鹽水漂浮法作糞便檢查,在糞中查見蟲卵或尸體,剖檢在盲腸中發現蟲體可確診。
【防治措施】可參照雞蛔蟲病的防治方法,但尚需注意殺滅禽舍內及運動場中的蚯蚓和鼠婦類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