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農財寶典》記者/楊明
隨著養豬規?;?、公司化程度越來越高,豬一代們年華老去,以家族式經營為主的養殖企業終究與其他行業一樣要面臨企業傳承的問題。
但養豬是個特殊的行業,許多養豬人的后代并不愿意接過父輩的“養豬勺”。阻礙他們接力的原因是什么?
養豬人受歧視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十幾年前的一個開學日,某大型豬場老板公子哥初入學堂,在班集體第一次班會上,自豪地介紹家人是養豬的,不料引來全班哄堂大笑,日后一些同學遇見他甚至夸張地捂著鼻子或避而遠之。
養豬人不受待見,深深烙在這位公子哥幼小的心中,也影響著他對這個行業的看法。雖然他父親創立的養殖公司從小規模做起,成為在當地規模超前,年出欄生豬近10萬頭大型養殖公司,豬場設備先進,環境優越。但他拒絕接觸養豬,多年不愿涉足豬場半步,對父親的工作印象仍停留在小時候的記憶,每天穿著圍裙,在豬欄前提著一桶豬食倒進食槽,或是拿著工具清掃豬欄,總之干的都是力氣活、臟活。正是因為對養殖業的偏見,如今正即將大學畢業的這位公子哥也明確向父親表明了態度,不會接手養殖公司。
這并非是個案,養豬行業雖然特殊,同樣與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著企業傳承“爹想兒接班、兒不樂意”的尷尬局面。
希望孩子能接班的李先生今年50出頭,是河源一家萬頭豬場負責人,雖說這個行業行情此起彼伏,但如果管理得當,總體而言利潤還是不錯,近幾年養豬年均凈收入在100 萬元以上,陳先生十分看好這個產業的發展,認為養殖是個朝陽產業。然而他的小孩卻不這么認為,打心眼里不愿接觸養豬。“在上大學選專業時,我就希望他能選與畜牧養殖有關的專業,隨便輔修一些企業管理方面的內容。”陳先生說,但小孩不聽勸,完全違背他的意愿,今年大學畢業后自己去闖天下。
子女不愿接班,李先生也無可奈何,今年的“牛市”讓豬場賺了一筆,本打算明年繼續找地擴建的他也暫時擱置這種想法。他不想投入太多,企業做大之后落入無人接手的局面。
投資環境惡劣
事實上也并非所有的“豬二代”不愿意接班,在當前“豬價領跑CPI、豬糧安天下”的輿論環境下,投資養豬業是個時髦的話題,其中也不乏有“80后”、“大學生”、“海歸”的投身養豬業的新聞報道。
“豬二代”們在父輩耳濡目染之下,不少年輕人對養豬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現有的條件和如今養殖投資環境卻讓“豬二代”們是否接班猶豫不決。
明年即將從某大學畜牧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陳強(化名),是個典型的“豬二代”,家在廣東傳統養豬大區四會,父親自參加起就開始從事養豬,家里的經濟來源也主要靠養豬,而且周邊的親戚鄰居多數也以養豬為業,陳強說,之所以大學選擇畜牧專業目的也就是為了今后自己將來能從事養豬。不過臨近畢業的他卻面臨兩難的選擇,父親雖養了一輩子豬,但豬場規模并不大,以育肥商品豬為主,每年上市肉豬兩千多頭,繼承父業顯然有點屈才英雄無用武之地,“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類似陳強的“豬二代”們接替父輩養豬,當務之急就是擴建規模,否則會被行業淘汰。“其中資金和土地問題是最大的困難。”陳強認為,豬價領跑CPI同時抬高了物價,養豬不再是以往的小農投資,而是設施化、現代化的大資本投資,設備的更新換代、現代化豬場建設等等都耗資巨大,其次雖然民眾對養豬人的成見逐漸退去,養豬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地方政府對養豬的態度卻異常冷淡,養豬土地難找已經成為養豬產業發展新的障礙,農業讓步工業、因環保驅逐養豬的事件屢見報端。
誰來養豬?
在養殖行業,溫氏集團可謂是“子承父業”的成功典范。溫氏集團在創始人溫北英后人溫鵬程和溫志芬共同打理之下,近年來發展迅猛,不僅成為亞洲最大的養禽企業而且是全國生豬出欄量最大的養豬企業。據農財寶典記者了解,廣東年出欄數量在5萬頭以上的企業都在有意培養子女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這畢竟是少數,據農業部統計,2007 年全國年出欄50 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專業戶和商品豬場共224.4 萬家,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的規模豬場有1,800多家;年出欄數量在5 萬頭以上的企業也只不過百家而已,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饺蕴幱谳^低水平,規?;l展才剛剛起步。
這些企業規模偏小,對子女吸引力不夠,會遇到類似陳強的困惑。當遇到“豬二代”不愿接班時企業怎么辦?要么出售豬場,要么尋找職業經理人?,F實情況是養殖業正面臨招工難、年輕一代不愿養豬的問題,同時由于種種原因,由職業經理人全面打理企業的做法,在養殖業并不現實,職業經理人制度不完善、信用并未建立,把企業完全交出,老板不放心。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提出,政府應該關心,中國下一代誰來養豬。在國外,農場主是穩定的階層,有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比較穩定。但在中國,標準化、職業化的養豬還未成主體。“政府應承擔這樣的工作,引導、培訓青年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