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筆者注:做這篇報告的另個目的是想找到一個能定量分析的方法,甚至是建立數學預測模型的方法。因此,必須將前面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加以闡述。
第二節 關于生豬價格波動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對生豬市場價格都是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進行的。
一、定性分析方法綜述
即業內專家同行就歷史交易數據,結合當前市場趨勢和個人經驗進行分析,并預測市場價格在一定時期內的波動方向及大致的價格波動范圍。
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專家學者就對生豬市場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外生豬市場定性研究方法與中國大致類似,也是采用豬糧比價為標準,定性分析并預測市場變化方向。
國內主要用豬糧比價分析市場波動規律。豬糧比價即待宰活豬與玉米的比價,豬糧比價若為5.5:1以上則盈利多于虧損;生豬價格對于豬肉價格反應比較敏感,肉價上漲,豬價也可能上漲。
對豬糧比的分析主要依靠農業部下屬中國農業信息網,畜牧獸醫總站及種豬信息網等網絡媒體定期發布的市場行情和走勢預測信息。市場行情數據多是從各地采集而來,對走勢的預測多為定性推測,作為市場導向的參考。
2007年李秉龍、何秋紅選取中國2000年1月到2007年4月豬肉月度價格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豬肉價格短期波動的總體趨勢、特點與波動的周期。從政府宏觀調控、豬肉供給和需求三個方面解析了中國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提出緩解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對策是: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政策的重點應該注意保護農民利益;提升生豬生產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延長生豬生產的產業鏈;建立健全畜禽疾病防疫體系;減少重大疫病對生豬生產和豬肉消費的沖擊。
2007年,針對生豬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農業部組織了生豬價格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進行了專門分析。發現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末,中國生豬市場價格大體經歷了6次波動,且具有一定規律。該研究重點分析了2007年波幅較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幾點啟示。
2008年剌美香對豬肉價格波動做了博弈論分析研究,發現在現有國情下,單純地依靠市場調節不但不會抑制波動,反而會加劇波動。強調引進政府的作用,通過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建立豬肉價格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儲備制度,提倡規模養殖等措施,保證養豬業均衡平穩發展。
2008年覃樹華等對生豬價格波動特點進行了探討,認為在市場調節作用下,生豬價格與供給量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引導及制約的密切關系。在供給與需求兩個相反力量作用下,生豬價格發生以均衡價格為軸線左右擺動。在生豬價格擺動的影響、引導下,生豬供給量產生相應的以均衡數量為軸線的左右擺動。
2008年劉云、王陽發表了《基于蛛網模型的2007年豬肉價格問題分析》。運用數學方法分析了“蛛網理論”的特征,并用蛛網理論深入分析了中國2007年5月以來豬肉價格過高的原因,指出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并非十全十美,其調節經濟的自發性和滯后性就是它的內在缺陷。中國的生豬供給市場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在這種市場下,生產者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價格的提供者。在生產成本不變的前提下,肉價的升高,會刺激生產者提高產量,反之亦然。但生豬有著較長的生長發育周期,生產規模一旦確定,不能中途改變,因此價格的變動只能影響下一周期的產量。生豬的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豬肉消費的彈性比較小,對價格變動反應小,所以中國現行豬肉市場上存在著最廣泛的“發散型蛛網模型”,導致豬肉供求關系難以實現穩定均衡。提出應通過建設開放的市場體系,完善信息統計,加大儲備等方案來減小豬肉生產和銷售中的波動性。
2009年劉春芳、王濟民通過分析歷次波動的原因,針對2009年下半年生豬產業形勢做出判斷,提出了扭轉市場低迷的宏觀調控方案。
2009年王芳、陳俊安根據2000年1月到2005年12月生豬價格的年度和月度數據考察了生豬生產和價格波動情況,對生豬養殖波動規律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需求監控、供給促進”的解決措施。
2009年李延森、符永山等針對生豬價格波動,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分析了生豬價格行情規律,并提出生豬生產健康、穩定發展對策。
2009年陳欣天、章恒運用封閉型和發散型蛛網模型分析了行政壟斷行為對生豬價格波動的影響,認為政府應當減少對生豬市場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使生豬價格自然波動。
2009年劉瑩、胡浩、虞祎通過對1995年到2006年生豬及豬肉年度價格波動的分析、探討了中國豬肉市場價格的長短期變動規律,并從生豬的生產結構、生產周期、生產成本、疫情、宏觀環境及與美國的豬肉市場的國際比較等方面,解析中國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提出鼓勵并扶持生豬的規?;a、提高養豬行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動物防疫體系等主要對策措施。
二、定量分析方法綜述
國外的定量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回歸模型,組合模型,神經網絡等種種方法都被應用于實際之中。
國內在2007年之前的總體研究十分有限,而2007年生豬價格的飆升,使全社會的人都更加關注這一問題,對中國生豬價格波動的研究開始增多,不同的機構和學者還采用了各種方法建立生豬價格預警和預測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
陸宜清等曾于1998年以河南省1995年1月—1997年9月的統計數據資料為基礎,再考慮到國家統計局對1998年生豬價格的宏觀預測,利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待宰活豬價格的預測模型,并給出了1997年10月—1998年9月的預測結果。此預測比較粗糙,也沒有推廣開來,但是畢竟在定量研究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曙光、喬光華(2008年)采用了時間序列的譜分析方法來驗證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的“典型化事實”,譜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時間序列看作互不相關的不同頻率分量的疊加,利用傅立葉變換等手段將各頻率分量加以分解,通過譜密度函數來衡量各分量的相對重要性,以找出序列中存在的主要頻率分量,從而把握序列的周期波動特征。該研究方法在研究時間序列的周期波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2008年趙瑞瑩等運用BP人工神經網絡法建立了生豬價格風險預警模型,并對當年的數據進行了驗證。趙瑞瑩等認為,生豬供求過程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所表現的周期性是欠規范的,并具有時變性、高度非線性及相關因素繁多等特點,計量經濟預警模型和景氣循環預警模型很難滿足生豬價格風險預警的要求,而BP人工神經網絡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方法。其特點就是從學習樣本集中隱式地抽象出所研究系統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從近似的、不確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環境中做出決策。趙瑞瑩等嘗試了以中國生豬養殖業1994-2002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建立預警模型,并利用2003-2005年度的數據樣本進行了檢驗。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馬孝斌、王婷、王楚端等2007年運用向量回歸法嘗試建立了VAR模型,該法主要對影響生豬市場價格的幾個關鍵因素進行關聯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生豬市場價格預測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并運用模型對實際數據進行了預測分析。該法依靠歷史數據的變化來推測未來數據,同時考慮相關變量的交互變化,結合了回歸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兩種方法的優點。該研究對短期判斷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做了有益的探討,但對中、長期走勢尚無新的進展。
冀德剛、周靜、李春蘭(2008年)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建模,根據2005年-2007年唐山市每月豬肉平均價格數據,引入Box-Jenkins隨機序列ARMA(p, q)和ARIMA(p, d, q)模型,并進行了數據擬合。該研究認為ARIMA(1,1,0)×(1,1,0)模型可以用來預測未來豬肉價格的走勢,并對2008年唐山市豬肉價格做出了分月預測。
2008年盛建華、程功鵬等采用時間序列復合增長模型嘗試對2008—2010年各季度河南省豬肉價格做出預測。他們認為,一般因果關系回歸模型可不同程度地厘清影響豬肉價格的主要因素及其影響效果,但由于眾多自變量的未來變化難以判定,無法做出中、長期動態預測。而時間序列分析則是研究此類現象或過程的有效方法,其以推移的時間序列或隱含時間序列的系統歷史狀態為固有變量,極大地克服了前者的模型缺陷。是精準度高,計算簡便的方法。
2009年毛學峰、曾寅初針對中國生豬市場價格動態規律做了“基于月度價格非線性模型分析”。該研究主要是采用了Terasvirta及Anderson在1992年所發展的STAR模型來研究豬肉價格。通過研究發現,生豬市場上價格均呈現非穩定狀態,而且在樣本區間內呈非線性調整,使用LSTAR模型可以捕捉該調整過程,而且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調整過程基本一致,僅是在調整速度和門檻值上有一定差異。但這個模型的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如豬肉價格遇到政府的干預時,豬肉價格動態行為具有不對稱性,即實際價格對均衡值的不同方向的偏離會導致其不同的動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