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大型孵化場人工孵化主要是對孵化環境以及整個流程的的控制,每一個環節的操作細節都直接影響到孵化效果,關系到整個經濟效益。操作過程主要包括溫度、濕度、轉蛋、移盤等方面的控制。
溫度的調節主要是調控孵化器控溫系統,在入孵前已經校正、檢驗并試機運轉正常,一般不要隨意更動。剛入孵時,開門入蛋引起熱量散失以及種蛋和孵化盤吸熱,因此孵化器里溫度暫時降低,是正常的現象。待蛋溫、盤溫與孵化器里的溫度相同時,孵化器溫度就會恢復正常。這個過程大約歷時數小時(少則3~4小時,多則6~8小時)。即使暫時性停電或修理,引起機溫下降,一般也不必調整孵化給溫。只有在正常情況下,機溫偏低或偏高0.5~1℃時,才予調整,并密切注視溫度化情況。濕度調節的調控主要是注意觀察孵化器,內掛有干濕溫度計,每2小時觀察記錄1次,并換算出機內的相對濕度。要注意棉紗的清潔和水盂加蒸餾水。相對濕度的調節,是通過放置水盤多少、控制水溫和水位高低來實現。
轉蛋要1~2小時轉蛋1次。手動轉蛋要穩、輕、慢,自動轉蛋應先按動轉蛋開關的按鈕,待轉到一側45度自動停止后,再將轉蛋開關扳至“自動”位置,以后每小時自動轉蛋1次。但遇切斷電源時,要重復上述操作,這樣自動轉蛋才能起作用。照蛋要穩、準、快,盡量縮短時間,有條件時可提高室溫。照完一盤,用外側蛋填滿空隙,這樣不易漏照。照蛋時發現胚蛋小頭朝上應倒過來。拍放盤時,有意識地對角倒盤(即左上角與右下角孵化盤對調,右上角與左下角孵化盤對調)。放盤時,孵化盤要固定牢,照蛋完畢后再全部檢查一遍,以免轉蛋時滑出。最后統計無精蛋、死胚蛋及破蛋數,登記入表,計算受精率。移盤時雞胚孵至18~19天后,將胚蛋從入孵器的孵化盤移到出雛器的出雛盤,稱移盤或落盤。我們認為雞蛋孵滿19天再移盤較為合適。具體掌握在約10%雞胚“打嘴”時移盤。孵化18~19天,正是雞胚從尿囊絨毛膜呼吸轉換為肺呼吸的生理變化最劇烈時期。此時,雞胚氣體代謝旺盛,是死亡高峰期。推遲移盤,雞胚在入孵器的孵化盤中比在出雛器的出雛盤中,能得到較多的新鮮空氣,且散熱較好,有利雞胚渡過危險期,提高孵化效果。移盤時,如有條件應提高室溫。動作要輕、穩、快,盡量減少碰破胚蛋。出雛期間,用紙遮住觀察窗,使出雛器里保持黑暗,這樣出殼的雛雞安靜,不致因騷動踩破末出殼的胚蛋,而影響出雛效果。
雛雞一般不必消毒,只有出殼期間發生臍炎,才消毒。消毒方法:①在移盤后,胚蛋有10%“打嘴”時,每立方米用福爾馬林28毫升和高錳酸鉀14克,熏蒸20分鐘,但有20%以上“打嘴”時不宜采用;②或在第二十至二十一天,每立方米用福爾馬林20~30毫升加溫水40毫升,置于出雛器底部,使其自然揮發;撿雛要注意在成批出雛后,每4小時左右撿雛1次??稍诔鲭r30%~40%時撿第一次,60%~70%時撿第二次(疊層式出雛盤出雛法,在出雛75%~85%時,撿第一次),最后再撿1次并“掃盤”。撿雛時動作要輕、快盡量避免碰破胚蛋。前后開門的出雛器,不要同時打開,以免溫度大幅度下降而推延出雛。撿出絨毛已干的雛的同時,撿出殼以防蛋殼套在其他胚蛋上悶死雛雞。大部分出雛后(第二次撿雛后),將已“打嘴”的胚蛋并盤集中,放在上層,以促進弱胚出雛。
在出雛期間必須對初生雛進行認真的選擇并根據防疫及用戶要求,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置(包括注射疫苗、帶翅號、剪冠和切爪、馬立克氏疫苗等)。出雛要按家系出雛,每個家系放一個雛盒。取出《系譜孵化出雛卡》迅速登記健雛、弱雛、殘死雛、死胎數。然后將該卡放入出雛盒中,進入下一項工作。鑒別時如果是翻肛鑒別,則每個家系鑒別完畢后,登記公母雛數于“出雛卡”中,清理鑒別盒中雛雞,再鑒別另一家系。翅號上打有家系號和母雞號。如“05~532”即第五家系,532號母雞。將翅號帶在雛雞翅膀的翼膜處。注意剪冠,主要是區分快慢羽。如快羽剪冠、慢羽不剪冠(相反也可以),以便建立快慢羽品系,這樣父母代雛雞可通過羽速鑒別雌雄。預防接種:接種馬立克氏疫苗,最后送育雛舍。
出雛完畢(雞一般在第二十二天的上午)要注意清掃消毒 ,首先撿出死胎(“毛蛋”)和殘雛、死雛,并分別登記入表。然后對出雛器、出雛室、雛雞處置室和洗滌室徹底請掃消毒。停電時的措施 應備有發電機,以應停電的急需。遇到停電首先拉電閘。室溫提高至27~30℃,不低于25℃。每半小時轉蛋1次。一般在孵化前期要注意保溫,在孵化后期要注意散熱。孵化前、中期,停電4~6小時,問題不大。由于停電,風扇停轉,致使孵化器中溫差較大,此時門表溫度不能代表孵化器里的溫度。在孵化中后期停電,必須重視用手感或眼皮測溫(或用溫度計測不同點溫度),特別是最上幾層胚蛋溫度。必要時,還可采用對角線倒盤以至開門散熱等措施,使胚胎受熱均勻,發育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