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臨床癥狀
1.1發病雞場引入 830 只 28日齡的土雜肉雞, 引入后所喂飼料由原用料逐漸替換為自配飼料。雞采用上午圈養補飼、 下午林間散放的方式飼養。 不久在圈舍內發現 16 只雞伏地不起, 林間發現 3 只伏地不起; 隨后在圈舍發現 47 只伏地不起,林間發現 23 只伏地不起。采取隔離措施后,前期病雞開始現死亡,疑似傳染病暴發。
1.2臨床癥狀。發病初期病雞有食欲和飲欲, 能向補飼點撲騰,常以飛節著地撲行,大多伏地休息, 部分病雞膝關節腫大。提拿病雞, 感覺其骨架不實。 發病后, 雞在隔離區內久臥不起,個別雞出現腹泄,體溫升高至 41 ℃。伏地不起的雞姿態、 形態各異, 有的呈內弧狀、 外弧狀、 劈叉狀、 側臥狀, 有的精神異常, 頭頸無力、 呼吸困難, 伴發咳嗽等。 發病后 2 d 病雞精神萎頓, 腹泄, 發燒的雞增多。發病 4 d 后雞出現死亡。死亡雞內臟無明顯病理變化, 但敗血癥表現明顯, 其胃腸道空虛、 松弛, 胸腔、 腹腔異常。
1.3該場雞群嚴格按免疫程序實施了預防注射, 飲水中定期投放了防制細菌性傳染病的藥物。據此初步排除雞患病毒性、 細菌性傳染病。
2、臨床診斷
根據以上檢查, 初步診斷為雞缺鈣。
3、治療
3.1所有發病雞肌肉注射維丁膠性鈣 2 mL,連續注射 2 d, 飲水中添加 VD。
3.2未發病雞每只皮下注射維丁膠性鈣 1 mL,連續注射 2 d,飲水中添加 VD。
3.3全群雞飲水中投放適量葡萄糖酸鈣。
用藥 72 h 后發病雞大多康復。
4、發病原因
4.1雞場自配飼料中的鈣、 磷比例符合雞群生長及生理需要,但補飼方法不當。 飼養員將干粉料投放入料糟,雞群進食后, 料糟底部仍留有較多的鈣、磷原料。隨后該場改用濕料投放補飼。
4.2圈舍內僅有照明燈,雞群光照不足。 隨后改為按圈舍面積安裝白熾燈保證光照強度。
4.3林間散放, 日照不充分。對策是飼料中添加足夠的 VD, 林間補種富含 VD的牧草勻飼喂 (種雞用量加倍 ) 。
4.6每天下午4~5點給產蛋雞投喂顆粒狀鈣質添加劑,如粗貝殼片、 顆粒狀碳酸鈣、 蛋殼碎片等, 每100 只雞加 1kg, 將其直接放在飼料槽內任雞采食。粗粒鈣質可在雞的肌胃中停留較長時間,在夜
間能不斷提供鈣質。母雞清晨時
對蛋白質需求量較大,可添加適
量龜粉、 蚯蚓、 無菌蠅蛆等。
4.7產蛋期雞每日光照時間應保持在 16h 左右,人工光照時間從早晨 6 點半開始到晚上 22點半結束。飲水最好用自來水,避免飲硬水。
4.8減少飼料喂量 (雞群產蛋高峰前限量小,高峰后限量大) 或增喂苜蓿粉等纖維含量高的飼料,夏季更應注意這一問題。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 E和亞硒酸鈉、酵母粉也可減少發病。
4.9當雞發生脂肪肝后, 可采用以下方法減緩病情: 每 1t 飼料添加硫酸銅 63g、 膽堿 55g、 維生素B1 23.3mg、 VE 5500 國際單位、DL-蛋氨酸 500g。每只雞喂服氯化膽堿 0.1~0.2g,連續喂 10d; 將日糧中的粗蛋白水平提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