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就全球可能面臨新一輪糧價失控發出警告稱,最近3個月來,全球玉米價格上漲23%,小麥價格上漲19%,與此對應的奶制品、肉制品價格指數已逼近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的水平。如果處置失當,全球將再次引發新一輪糧食危機。
作為世界“第一糧倉”的美國,其農業部雖已承認本國糧食減產呈定勢,但依然強調美國玉米產量今年同比增長近5個百分點,理由是單產雖減,但總產量則因今年播種面積擴大而保持增長。
筆者認為,中國是全球第一飼料進口大國,主要進口品種是玉米和大豆。國內口糧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雖每年有少量進口,但主要是為了調劑余缺及利用國內外價差套利,決非填補國內短缺。國內儲備糧無論是總量、品種總量還是人均量,均處于國內歷史最高位。在全球范圍內作對比,亦處于較高位次,以至于這幾年全球四大糧商年年抱怨中國“庫存過高”,扭曲甚至打壓了全球糧價的正常價位。
不可否認,飼料價格一旦失控必波及國內養殖業,從而影響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從長遠看,調整養殖業乃至國人飲食結構必須提上日程。2009年國內年人均肉禽消費量48公斤,全球人均20余公斤,歐美人均40公斤,中國人均消費與中東石油輸出國大體相當。但從2010年起,國內該指標開始緩慢下行。這說明通過一定的政策引導,順勢調整養殖業及國人飲食結構是完全可行的。這或許是未來若干年間,中國減少對世界飼料市場單邊依賴最有效的辦法。
綜上所及,新一輪“糧食危機”是否真來還得觀察,就算“狼”真來了,國內亦有防控“隔離墻”。而只要國內口糧市場供求平衡及爭取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國際糧價想暴漲也難。飼料養殖業亦不必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