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要想取得理想的溝通效果,要求兩人對某一信息有共同的知識背景。我們在上學時候都有經歷,對于枯燥乏味的科目,聽課時總是昏昏欲睡。所以在學習一節新內容之前,老師都會先打個預防針:下一節內容很難理解,大家要做好預習!預習的目的就是大家讓有共同的知識背景,才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但是推廣技術就不一樣了。在一對一交流時,你不可能說:王總,這是產品資料,您先預習一下。
一般的介紹流程就是:王總,我們的這個產品主要是基于國際領先技術……非常專業精心包裝的介紹。不過,你背到一半的時候,就會發現王總的眼神變得游離無神了,你也就不知下面的話要如何去說了,最后大多會被對方以一句“嗯,東西不錯,放這里我好好研究一下”打發走。
為什么出現這種局面?因為客戶沒有參與感,并且客戶最討厭聽到的就是高深的技術介紹,如果參與進來,說得不對了、顯得外行了,會降低自己的身份,迫于保護自己的面子,只得打發走你。
所以,可以嘗試一下少說專業語言,多講生活語言。生活語言分為兩種:一類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可以多聊一些此人身邊與眾不同的東西,譬如帶的一塊手表,辦公室的一盆花、一池魚、一堆獎狀等;另一類是生活常識方面的,就是把自己的產品核心技術“白話”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打比方的形式直觀的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顯示自己對產品的把握,還有機會讓對方參與進來,或者記住產品的核心特點。
我們很多人在聊天的時候,經常做這樣的事情:我們的產品是國內最好的,而后再吹一大堆。就是習慣先說結論,再用一大堆論據來證明自己的結論。人人都向往自由,誰也不愿意被別人控制自己的生活。這種說教式的敘述類似于一個老師在教學生認識對錯,讓客戶覺得自己很笨,聽的人可是煩透了!
如果我們換做另外一種模式呢?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幾大代表性企業用過,客戶用完后取得了如何的成就,目前市場占有率多少……多去敘述些事實,并有強有力的數據支持,讓客戶自己去想你的產品到底好不好。不要輕易說出結論,而是引導客戶得出結論,這樣客戶便會對自己得出的結論支持擁護。
我前天見到一個行業內的大哥人物,聊了三個多小時,沒有提到半點產品的東西,從佛學、國學到醫學,各處觀點都是點到為止,看似雜亂無章,實則井然有序。在大項目運作過程中,肯定涉及到錯綜復雜的各方人際關系,所以越是重要的事情越只能點到為止,讓對方慢慢去悟。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顯擺自己認識某位領導或者想挑起客戶內部斗爭,會從各個層面去說,總怕別人聽不懂,其實只要說一句“我們和大領導溝通過了”,或者“張總好像對另外一個廠家挺支持的”,聽者馬上就能心領神會。點到為止的前提是你已經對各層關系進行了面面俱到的把握,而后謹記:能說的不能做,能做的不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