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科學建場。生產中,應選擇在交通方便、地勢高燥、避風向陽、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場。場地要有水源和電源,周圍要能圈得住,以防山雞走失和帶進病菌。
2.精心飼喂。等出殼雛雞的羽毛干后,迅速將其移至育雛室或育雛箱內,24小時后供水開食。開始可供應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水溫與室溫相近。1周齡內用5%葡萄糖溶液和0.1%維生素C混合液與少量飼料拌勻飼喂,以后即可飼喂雛雞飼料。1~2周齡時,每2~3小時飼喂1次,每天喂8次;3~5周齡時,每天喂5次;以后每天喂3次。產蛋期山雞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含量應在18%以上,代謝能應不低于11.34兆焦/千克,且日糧中應有足夠的鈣和磷,鈣磷比例以(4~5)∶1為宜。
3.設置產蛋窩。山雞無就巢性,產蛋地點不固定,喜歡在無干擾的暗處產蛋。為吸引山雞把蛋產在窩內而不受損,應在養殖室的墻角暗處提供足夠的產蛋窩,窩內放一些樹枝或干草,仿造一個自然的產蛋場所。
4.勤揀蛋,防啄蛋。山雞雖經人工孵化,但野性仍然很強,有啄蛋的惡習。一旦發現有破蛋,應馬上清理干凈,以免山雞形成啄蛋癖。據觀察,山雞每天的產蛋高峰在11:00~15:00時,此期間應每2小時揀蛋1次。
5.減少應激。山雞膽小怕人,易受驚嚇。若山雞在產蛋前受到刺激,易產軟殼蛋,甚至引起腹腔炎癥。因此,養雞棚內應保持安靜和有序的管理,飼養人員的工作服要相對固定(以灰白色為佳),并謝絕外人入內參觀。
6.衛生防疫。要注意衛生消毒工作,尤其是進雞前的雞舍消毒,進雞后每周雞舍內消毒1次。每次消毒都要建立在清潔衛生的基礎上,以增強消毒效果。山雞的產蛋期在4~10月份,6月份為產蛋高峰期。因此時天氣炎熱,產蛋山雞對水的需求量比平時大,故飲水器中不能斷水,且要定期對飲水器消毒,保持衛生。
7.分群和補光。山雞群體不宜過大,應隨其日齡的增長而分群,一般1~10日齡時每平方米飼養60~70只,11~20日齡時每平方米飼養40~50只,21~30日齡時每平方米飼養20~30只。同時要注意強弱分群飼養,保持雞群生長一致。產蛋期山雞的每天光照時間應不少于16小時,因此最好進行人工補光,以延長產蛋期,增加產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