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三農”,國家之重,社稷之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中,農業再次成為突出亮點:糧食在“八連增”高平臺上繼續增產,今年夏糧總產達到2599億斤,比上年增產71億斤,增幅達2.8%;全國早稻增產53.6萬噸;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增速已連續30個月快于城鎮居民。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些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巨變、農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農民收入實現“八連快”,標志著我國 “三農”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
“黃金期”的表現多姿多彩。糧食連年穩定增產,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新農村建設新局面正在形成。
精彩新跨越: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
糧食季季增產,三大糧食作物都增產,基本實現全國均衡增產
又是收獲的金秋。望著廣袤的黑土地上一派豐收景象,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農民王喜全的心里喜滋滋的。這位在松嫩平原上耕種了幾十年的農民,2011年玉米畝產增加到了2000斤,僅種糧收入一項就有20多萬元。和全國農民一樣,王喜全已經喜獲“八連增”。
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是十六大以來我國“三農”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首要標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比2010年增產2473萬噸,增長4.5%。
“八連增”的第八個年頭,2011年糧食產量創造了“四個首次”,每個“首次”都是中國農耕史上罕見的。首次跨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首次連續5年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實現連續8年增產,糧食人均占有量首次達到850斤的新水平。
對比中看到巨大變化。2011年糧食產量比2003年增加2810億斤。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從2004年恢復增產以來,8年累計增產2810億斤,年均增產350億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產幅度最大的時期之一;8年單產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單產提高最快的時期之一。
縱向看,“八連增”在我國糧食生產的歷史上是罕見的。橫向看,高于同期世界糧食平均增產水平。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說,2004年至2011年,我國三大糧食品種(稻谷、小麥、玉米)增產幅度年均3.12%,比同期世界同類品種生產年均增幅2.12%高出1個百分點;我國三大品種單產年均增長1.69%,而世界同類品種同期單產年均增長1.13%。與此同時,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全面增產,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
糧食產量“八連增”,來之不易。過去十年,我國糧食生產在克服了耕地與水資源約束“雙緊”、氣象與生物“雙災”、物化與人工成本“雙漲”、國際因素對生產與市場“雙沖擊”等多重考驗。糧食“八連增”里,凝聚著黨的農業政策、億萬農民的勤奮、農業產業的市場化培育、農業科技雨露和農業組織化的浸潤。據悉,2004年到2011年,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從不足45%提高到53.5%,現代農業生產走進了主要依靠科技促發展的時代。
糧食產量“八連增”表明,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正在加速向規?;?、標準化的現代農業轉型。
欣喜新臺階:農民增收“八連快”
10年來,農民收入年均增速達到7.9%,增收水平登上新臺階
贛江流域的稻穗開始灌漿了,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洲頭村村民盧慶林忙著侍弄家里的19畝地,單季稻還變成了雙季稻,每畝地能增收200斤左右,一畝地年增收1000多元,光種稻增收一項,老盧就收入19000元。“這幾年,糧食隨行就市,如果市場價過低,還有政府的最低收購價保底,我們莊戶人的收入年年在增加!”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連續多年較快增長。2011年,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00多元,實際增長10%以上,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到7.9%。
農產品比價上升和糧食豐收是經營性增收的基礎。近年來,國家通過大幅度提高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對玉米、大豆等實行臨時收儲等保護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快速增長。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補貼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我國入世后,開始了良種補貼試點。2004年起,國家把原來補在流通環節的錢拿出來直接補給農民,開始了糧食直補。同年還啟動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2006年后在取消農業稅的同時,陸續增設了農資綜合補貼,此后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補貼資金規模連年大幅度增長。2011年中央財政“四項補貼”資金總額達到1406億元,比2010年增加180億元。
從收入結構來看,農民收入呈現多元化增長格局。目前,在農民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性收入仍占總收入的近半。工資性收入占41%,是農民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從地區結構來看,中西部地區增幅高于東部地區。2011年,農民工工資全面上調,月均收入達到2049元,比2005年的875元增長一倍多。
期待新成就:“三農”發展在“黃金期”奮進
九個“一號文件”,政策與機制共發力
“房子是新翻修的,做夢也想不到,養豬能幫我家脫貧。”在烏蒙山深處的云南省五星鄉大坪子村調研時,剛剛脫貧的李國存這樣對記者說。依靠政府“送母分仔”扶貧新模式,李國存從一頭小母豬養起,今年她家共賣了20來個仔豬、2頭肥豬,收入1萬多元,還清了翻蓋舊房所欠的兩萬多元債務。
隨著國家新10年扶貧綱要的實施,我國主要連片特困山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將發生重大改變。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要做大做強農業,推動“三農”發展跨上新臺階,需要系統完善的政策支持、支撐、扶助和引導。
中國農業博物館里的“告別田賦鼎”見證著10年山鄉巨變。2006年秋天,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農民王三妮鑄了一尊重約400公斤的青銅方鼎,紀念免征農業稅。“告別田賦鼎”鑄成后,十里八鄉特地趕來觀看的人很多,他們說:“這個鼎鑄出了全國9億農民的心聲”。
從2003年在安徽啟動試點,到2005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億萬農民從此告別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年均減負1335億元,人均140元。從征稅到補貼,一減一增體現出黨對“三農”新的認識、定位和關懷。
在黨的農村政策沐浴中,農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現和諧穩定的新氣象。9年來,全國新建改建了272萬公里的農村公路,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多萬戶。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3億農村學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5300多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60%的縣、7800多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
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出臺九個“一號文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破解長期以來城鄉發展不協調矛盾,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開啟了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進程;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目標;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統籌城鄉、“三化同步”等理念逐步強化。
“眉將柳而爭綠,面其桃而競紅。”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農業生產奮力攻堅、艱難爬坡的十年,也是農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實現新跨越的10年。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未來農業生產仍面臨著供求關系偏緊、市場競爭加大、資源約束趨緊、災害威脅加劇等問題和挑戰,要以更大的勇氣、更堅定的信念,牢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看十年 種糧有出息 榆樹市五棵樹鎮種糧大戶 張云波
我叫張云波,是素有“天下第一糧倉”美譽之稱的吉林省榆樹市人。去年,我非常榮幸地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并得到嘉獎,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2004年,在中央一號文件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激勵下,我種地的心氣更足了。2009年我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擴大了種糧規模。規模擴大了,我就萌生了機械化種地的想法。沒用農業機械以前,種地全靠人工。秋收時,往玉米地里一站都發愁,心想這么多玉米棒啥時候能剝完啊。
現在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我有深松機、播種機、施藥機、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機具56臺(套),僅此一項就享受國家補貼127萬元。憑著這些機械,玉米耕、種、收全都實現了機械化,與其他農戶種地相比,作物單產可提高一成以上,而生產費用降低了一成左右。這些年,我年均收入都在70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今年,我種糧面積達到 8100 多畝,目前作物長勢喜人,有望再獲大豐收。我富裕了,過上了好日子,我永遠都感謝黨的好政策。
城里安了家 福建泉州農民工 李國峰
1991年我來到福建泉州時,特步還只是一家只有幾十人的小工廠。我從最累的倉庫打包干起,每個月只有500元錢。如今,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我們的待遇提高了,一個月掙到了幾千塊錢,還被工友們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做夢也想不到。更讓我放心的是,生活更加有保障了。2008年起,公司為我們繳納農民工醫療和工傷保險?,F在,更是為我們上了“五險一金”。公司還成立了自己的醫療基金,報銷我們的大病治療費用。
想想這二十幾年的變化,最開心的還是免費的房子越住越好。剛來公司時,我擠在集體宿舍里,1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七八個人。2000年,公司為我和妻子配了夫妻房,房間雖小,但總算有了兩人的單獨空間,住得比以前舒服很多。今年,我們更是搬進了大房間。房子里廚房、衛生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每個月只用自己掏幾十元錢的水電費,房租全免,大大減輕了我們的生活負擔。
如今,我們一家人都在特步公司工作。周末休息,我經常領著小孫子四處逛逛,在城里安定下來,我很滿足,也很幸福。
家鄉新變化 山東省沾化縣下洼鎮北陳村 趙天國
俺今年60歲了,這些年農村的變化可真大。公路修到村子里;安全引水不用提,燒水做飯用沼氣;大病小病能報銷,新農保把老養;政策惠民生活好,芝麻開花節節高。以前,俺村可不是這個樣,土坯屋、茅草房,每家門前“三大堆”(糞堆、土堆和柴草堆),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
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堵住了亂收費,負擔輕了,種地有了勁頭。我享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購買了田園管理機,節省了1000余元,管理冬棗園既省時又方便。
連續6年的惠農政策讓村里人腰包結實了。昔日低矮的土坯房、茅草房,如今成了窗明幾凈的磚瓦房、二層樓。全村380戶人家,有八成以上翻蓋了新房建起了樓房。這幾年,村里還通上了柏油路,雨天老人敢出門了,孩子能上學了,鄰里之間和睦了,不再為積水而鬧別扭。
自從建了沼氣池,村里的“三大堆”也不再是“三大難”。過去炒菜做飯煙熏火燎,如今只聞飯香不見煙。村里環境敞亮了,沼氣、沼液、沼渣都能用,一年能減少家庭開支3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