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昨日,蒙牛乳業發布了2012年中報,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及凈利潤183.61億元、6.45億元,均較去年同比下降1.17%、18.37%。與此同時,“蒙?;貞D檀鄹娜掌?rdquo;事件也暫時告一段落,公司董事長孫伊萍表示,已對相關“受害消費者”做出了相應賠償,并要大力整頓銷售環節的質量體系。
不如面對蒙牛上半年的業績其公司會作何感想,但我們完全可以把蒙牛乳業的業績下滑歸結為“一系列”牛奶制品丑聞所表現出的“副產品”。從黃曲霉菌問題的爆發,到近日的“篡改日期”事件的形成都可以完整地勾勒出蒙牛今年的公司發展脈絡。在各方丑聞的圍攻下,蒙牛的市場銷售甚至一度下滑近了30%,而其“老對手”伊利股份則比蒙牛的日子好過的多,在蒙牛利潤下滑的同時,伊利上半年實現了12%的營收增幅。
一個銷售經理,從收購臨期牛奶,到篡改生產日期,再到重新投入市場,居然一路綠燈,沒有牛奶收回銷毀制度的空轉,沒有日常監管的漏洞,單靠“個人行為”,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蒙牛竟然成為了現實。面對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蒙牛大都先是羞答答地提出要“改進管理辦法”,但賠償問題和對相關責任的懲治卻都只字不提。近年來,蒙牛產品問題頻出,從三聚氰胺事件到特侖蘇OMP事件,從“毒牛奶”事件到“骯臟冰激凌”問題,蒙??芍^丑聞纏身,卻能一方面公關“滅火”,而別一方面卻能“丑聞不止”,頗能給人一種“歷經風雨而不倒”的感官。
然而,對于有著宏大追求和長遠目標的企業來看,經常性的“疲于應付”,而不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發展方式上的深層癥結,不擺正企業利益與消費者利益的關系,不切實承擔起一個“致力于人類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務商”的責任,問題只會此起彼伏、防不勝防。這也正是蒙牛“病象”的根源所在,也是最大的危機所在。而對于長期喝這些“問題牛奶”的失望的消費者除了寒心更換品牌,就只剩下“用嘴投票”這一條路可走。
縱觀世界,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企業能夠完全避免企業發展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但與發達國家和成熟的企業相比,不得不說,中國企業尤其是蒙牛的“內控體制”及“補漏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而對相關責任人的懲處力度相較西方成熟國家還顯得非常非常不夠。
而對于像中糧這種把自身定位于大型食品控股公司的食品巨頭來說,其實蒙牛本應該是提供其自由揮灑能力的舞臺,但現在不得不說蒙牛已經在嚴重影響中糧的形象和品牌美譽度。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中糧必須要加速對蒙牛的整合和控制力,以幫助其實現“全產業鏈”夢想。
目前,從葡萄酒、黃酒到巧克力和軟糖,從茶葉、飲料、保健品、快餐面到火腿腸,央企中糧幾乎無處不在。唯獨在乳品領域,中糧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挫敗感。蒙牛乃至中國乳業屢屢被曝出各種問題,恰恰說明需要企業彌補和反思的地方還有很有很多很多。面對屢屢被曝光的問題,如何控制好食品安全,不以次充好、不以假亂真,以期重拾消費者信心,并打造真正的可讓人信賴的乳業品牌形象,已成為包括蒙牛在內的國內食品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