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國家發改委7月23日發布的公告顯示,上半年來市場情況總體不是很好,豬價降養殖戶利潤不斷下滑,有些豬場很有可能會虧損。和養殖戶叫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類資本卻在逐鹿養豬業,產業資本甚至金融資本紛至沓來,掀起了一輪“養豬潮”。中糧就是其中之一。中糧信托“生豬養殖投資單一資金信托”規模1500萬元的信托,將集中于最易于標準化投資的后期育肥和成品豬出欄環節。
無獨有偶,近兩年來,正邦科技、順鑫農業、新希望、大康牧業、雛鷹農牧這些本身就屬于家禽飼養行業的上市公司紛紛加大了對于養豬項目的投入。一些主營業務和豬沒有任何關系的上市公司如武鋼股份也開始加入其中。
一面是豬糧比價持續位于盈虧平衡點之下,養殖戶叫苦;另一面卻是“資本大鱷”熱情高漲,紛紛進駐養豬業,動輒投資上千萬元甚至過億元。養豬到底是不是一個朝陽產業?“資本大鱷”投建的大規模養殖場能否打破“豬周期”魔咒?
不可否認的是,規模大對于抵御風險而言是有好處的,在實現均衡生產、壓縮“豬周期”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今后,市場優勝劣汰后,類似中糧等巨頭就能通過收購棚舍等方式繼續擴大規模,對于我國未來實現均衡生產、壓縮“豬周期”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但是,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認為,資本頻繁進入養豬業,很可能與前幾年生豬行情較好、養殖戶獲利有關,但是農產品價格常有波動,資本進入很難說一定能盈利。馬闖認為,一方面跨行業養豬,企業可能在短期內面臨技術隊伍和管理經驗上的匱乏;另一方面資本是否將投資農業作為長線發展的目標也存疑,這要求投資方的管理模式、思維方式都要作相應的調整。“未來豬肉價格也未必能一直堅挺,如果是投資短期,存在一定的風險。”他表示,單靠規模的擴大不足以支撐我國豬肉價格的穩定性,打破“豬周期”的魔咒,還是應多鼓勵養殖戶實現專業化生產,將我國的養殖戶發展成“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