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在臨床診療實踐中,發現有不少養雞戶自以為有多年養雞的經驗,雞發病后一般自己盲目買藥治療,用藥不科學,以致療效大都不理想,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 對雞病一知半解,診斷不確切有些養雞戶對疾病認識一知半解。如,一見心包炎、肝周炎就認為是大腸桿菌??;一見腺胃乳頭出血,就認為是新城疫;剖開腸道外翻,就認為是球蟲病。殊不知,近些年來,隨著環境的逐步惡化和病原體的不斷變異進化,很多疾病的癥狀或病理變化都發生了很大改變。養殖戶還以老眼光看待新情況,不知道有很多的疾病是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在實際生產中,混合感染的類型有病毒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性和細菌性混合感染,如新城疫與大腸桿菌??;細菌性混合感染,如雞大腸桿菌病與沙門氏桿菌??;細菌病與寄生蟲病混合感染,如雞大腸桿菌病與球蟲病。由于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在診斷上如果分不清主次,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為疾病的診斷帶來了很大困難。而一旦診斷錯誤,治療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治療不及時,貽誤最佳時機雞群發病后,大多數養殖戶都不能在第一時間給予既對癥狀又對病因的治療。如,當雞群精神稍差,大便有些不正常,吃料較慢時,他們還不知雞群已經發病,更不會投藥治療。等到出現死雞,而且死亡不斷增加,雞群食欲大減時,才知道雞群已經染病。于是匆忙用藥,但為時已晚,療效自然不好。
養雞成本是個綜合性概念,不僅僅是藥費。也有少數養殖戶在發現雞得病后,一味地惜本,為了節省藥錢,購藥時斤斤計較,認為藥價越低越合算。事實上,無效的或效果差的藥物造成的損失更大。療效好的藥物,雖然貴些,但比無效或效差的藥其實更劃算。如果舍質求廉,定會貽誤治療,也不可能取得滿意效果。
3 盲目混用藥物,濫用抗生素雞群發病開始死亡,養殖戶往往未明病因就亂用藥物,不但沒能把病治好,還因得不到及時準確的治療,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如,凡雞有咳嗽,就用泰樂菌素等藥物;凡雞拉稀就用恩諾沙星等藥物。其實,雞咳嗽不但有可能是支原體病,也有可能是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新城疫或禽流感等。雞拉稀不但有可能是沙門氏桿菌病,也有可能是大腸桿菌病和病毒感染。獸醫臨床上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不論治療哪種疾病都離不開抗生素。實際上有許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如消化不良、中暑和中毒等,使用抗生素藥物反而使病菌的抗藥性增強,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不問青紅皂白亂用藥物,不可能有好的治療效果。
4 停藥過早,造成病情反復有的養殖戶為了節約用藥成本,用了一兩天藥,雞群病情有所好轉,就立即停止用藥。結果過了幾天病情再次加重,死雞反而增加,這是因為不鞏固療效,導致病情反復,甚至轉為慢性病,要治愈疾病難度更大,因為重復用藥往往產生抗藥性。因此,在治療中應遵循各種疾病都有一定療程的規進行治療,在癥狀消失后繼續用1~2 次藥,以鞏固療效,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5 不懂藥物作用和療程,盲目加大用藥量雞病從開始用藥治療到治愈需要有一個過程,即療程。一個療程一般要3~5 天。少數養殖戶企圖通過加大用藥量,喂服1 餐或注射1 次藥物就能藥到病除,這是不切合實際的。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一次性把雞病治好,還會因為藥量過大給雞群人為增加毒副作用,甚至造成藥物中毒。也有的養雞戶,對療效判斷失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懂得藥物起作用是要有一個過程的。用藥后發現雞只還在繼續死亡或用藥后出現短時間死亡增加,就片面地認為所用藥物無效。二是當原來的用藥正在起效而尚未根本好轉時,因急于求愈而盲目改用其他藥物。結果一用就“靈”,誤認為所改用的藥物才是有效的,從而導致療效誤判。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有保健、防病和促生長的作用,在雞不同的生長階段,科學選擇藥物來控制雞病發生,并無不當。但是,也有的養殖戶無目的、無針對性、長時間地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就會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病毒變異出現耐藥性變異株,甚至還會導致機體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另外,長期大量濫用藥物,損傷肝腎,影響發病時治療藥物的轉化吸收,使疾病更難治愈。
6 聽病就防,見病用藥有的養殖戶一聽到當地近期發生了某類傳染病,不進行調查研究,就馬上給雞進行免疫接種。這樣很可能會造成潔凈飼養場的污染,將病原帶入飼養場。有些疫病如果本場沒有發生過,只要注意消毒,加強管理,注意引種隔離觀察即可,不需不必要的防疫。也有的養殖戶,當雞發生疾病后,只對致病因素進行治療,忽視提高病雞的防御能力或抗損傷能力。在臨床上應采用綜合性治療措施,既要消除致病因素,又要加強對病雞的護理,提高其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