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的原因精細分析及治療措施
來源: 發布日期:2012-04-18 發布者:曉天 共閱999次
防治仔豬腹瀉,主要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仔豬腹瀉的病因主要歸納為非傳染性腹瀉與傳染性腹瀉兩大類。具體如下:
1發生仔豬腹瀉的原因
1.1非傳染性腹瀉
1.1.1 生理性腹瀉
仔豬的生理系統發育不完善,消化系統和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對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氣候驟變、賊風入侵以及保溫不當時,可造成仔豬免疫力下降,此時腸道內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豬腹瀉;仔豬對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后母仔分離,食物變化,環境及其溫度、濕度的變化等非常敏感,應激反應會導致腹瀉;仔豬消化系統機能不健全,飼喂高蛋白、高鈣飼量,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腹瀉的發生。
1.1.2 營養性腹瀉
仔豬腹瀉與其在胎兒期和哺乳期的營養狀況有密切關系。妊娠母豬營養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飼料中蛋白質、維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響胎兒發育,繼而引起出生后發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哺乳期母豬營養不良,母乳中營養物質(微量元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缺乏,可致仔豬抵抗力下降;以上可致仔豬發生腹瀉。
傳染性腸胃炎 本病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疾病。臨床上以厭食、嘔吐、嚴重腹瀉、失水為特征。10日齡以內仔豬病死率高達100%,5周齡以上豬的死亡率很低,成豬幾乎沒有死亡。該病原體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此病一般多發生于冬季和春季,發病高峰為1~2月份。母豬可通過乳汁傳播給哺乳仔豬,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
豬流行性腹瀉 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發生,小豬易患此病,哺乳仔豬死亡率達50%~100%。其特征為嘔吐,腹瀉。在寒冷的季節里對斷奶前后的仔豬危害最大。
輪狀病毒感染 病毒經口進入機體內,存于易感動物的腸道內,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雙糖特別是乳糖消化障礙,電解質從細胞外液轉移至腸腔,從而導致水樣腹瀉。8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高,一般為50%~80%,若有大腸埃希氏菌混合感染更嚴重。
1.2.2 細菌性腹瀉
豬痢疾 由豬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豬的一種腸道傳染病。7~12周齡豬發病率最高。豬群起初發病時,常呈急性,主要表現食欲廢絕和劇烈下痢,嚴重者發生噴射狀水瀉,帶有血液、血塊或黏液。隨病程的發展,糞便混有脫落的黏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黃色。
仔豬黃痢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的傳染病。病豬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或漿糊樣稀糞和迅速昏死為特征。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發生于10日齡以內的仔豬。3日齡以內的豬發病率90%左右,死亡率達100%。該病的特點往往是一窩一窩地發病。
仔豬白痢 本病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突然腹瀉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樣糞便或糊狀糞便,有腥臭味。病豬表現畏寒,拱背,行動緩慢,脫水,皮膚粗糙無光澤,食欲減少,飲欲增強。病程短的2~3天,長的1周左右,15日齡以上的病豬多能自愈,對仔豬的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
仔豬副傷寒 由豬霍亂沙門氏菌和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主要發生于斷奶前后的仔豬。因為目前使用的仔豬副傷寒疫苗均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調查中發現,一些專業戶將疫苗稀釋后拌在一大盆飼料內,讓一群仔豬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豬發病。還有的將疫苗和藥物同時使用,造成免疫失敗,引起大批仔豬發病。
仔豬紅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偶爾發生2~4周齡以下的仔豬。發病仔豬以排出紅色稀糞便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3 寄生蟲性腹瀉
豬球蟲病 主要是由艾美屬和等孢子屬的球蟲寄生于腸上皮細胞造成的上皮細胞損傷而引起的腹瀉性疾病。球蟲在成豬體內寄生,一般只呈帶蟲狀態而不表現臨床癥狀,對7~10日齡的仔豬危害較大。病畜發生水樣腹瀉,衰弱,脫水,磨牙,異食癖,生長發育緩慢。
線蟲病 寄生于豬消化道內的線蟲,有豬蛔蟲、食道口線蟲、毛尾線蟲、類圓線蟲等,主要侵害仔豬,可引起腹痛、腹瀉、黏液性或血性下痢。
綜上所述,仔豬的腹瀉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 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
2.1 非傳染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2.1.1 生理性腹瀉的防治
A.搞好飼養管理。保證舍內的溫濕度和環境衛生;斷奶時要根據仔豬的體況,合理安排斷奶時間,并逐步過渡;避免驚嚇、轉群、母仔分離、突然更換食料等一切應激因素。
B.飼喂全價的飼料,保證營養平衡。
飼料營養全價,配方合理;不喂發霉、變質、有毒的飼料;飼料中可添加有機酸和酶制劑,來調節仔豬腸道均群平衡,避免腸道疾病發生。
搞好妊娠母豬的整個妊娠期的飼養管理,保證妊娠期間的營養水平及預防保健工作。在哺乳期間,做好哺乳期的飼養管理,保證哺乳母豬的營養水平及仔豬的預防保健工作。定時用藥物進行預防保健,母豬產仔當日,給母豬肌肉注射益母產后康或用“高效阿莫西林”進行拌料,仔豬可通過哺乳,起到過奶止痢的作用;仔豬出生當天,口服硫酸慶大霉素2~3ml/頭,并灌服“金方黃芪多糖”,出生后2~3天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鐵、牲血素或鐵鈷合劑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預防仔豬黃、白、血痢和多系統衰竭綜合癥。
2.2 傳染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首先,在保證良好的飼養管理、仔豬的保育、嚴格的疫苗防疫制度、平時的藥物保健、良好的營養水平和環境衛生等條件下,根據腹瀉發生的不同原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2.2.1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
病毒性腹瀉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疫苗防疫。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在經產母豬產前45天和15天各肌注“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疫苗”一次,或在母豬產前25~30天肌注“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疫苗”。
然后采取對癥療法、口服微生態制劑,選用敏感抗菌素防治細菌繼發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瀉的死亡率。病毒性腹瀉推薦治療方案如下:
?。?)山東鼎抗動保生產的“黃芪多糖+新必治”拌料,“
?。?)山東鼎抗動保生產的四季安康,連用2~3次。再配合使用“抗病毒一號”,效果更好!
針對脫水嚴重的豬,可同時配合口服補液鹽、黃芪多糖或肌注ATP,補充機體水分和能量,提高機體抗病力,防止脫水;在飼料里面添加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菌群微生態平衡;也可長期在飼料中添加使用,以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
2.2.2 細菌性腹瀉的防治
主要從飼養管理、衛生環境、疫苗預防和藥物防治四方面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母豬在產前45、15天注射K88-K99-987p大腸桿菌苗;產前30天肌注仔豬紅痢疫苗。仔豬 生后35~40天,口服或肌肉注射仔豬副傷寒菌苗。也可用長效土霉素、長效恩諾沙星等進行仔豬的三針保健,以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
也可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如復方硫酸新霉素、阿米卡星、硫酸安普霉素、乳酸諾氟沙星、氟苯尼考、頭孢類等。
制定合理的驅蟲保健程序是防治該類疾病的基礎。驅蟲程序:仔豬在斷奶和轉群時各進行一次驅蟲,懷孕母豬應在產前1~2周進行一次驅蟲,后備、空懷豬及種公豬,每年驅蟲2~3次,育肥豬應在春秋兩季對全群豬各驅蟲1次;購進來的仔豬和種豬要驅蟲隔離30天后再混群飼養。經常清掃豬圈,將豬糞集中發酵消滅蟲卵、幼蟲或卵囊。
寄生蟲腹瀉的治療:首先用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等驅除畜禽體內外寄生蟲,然后再用“抗支霸拌料100斤,自由采食或集中一次使用,連用2~3次。
綜上所述,盡管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繁多,仔豬腹瀉臨床表現的癥狀也不盡相同,在防治時,一定要找準腹瀉臨床表現的主要癥狀及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然后進行分析,及時采取綜合性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從源頭上控制仔豬腹瀉的發生。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