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腹瀉的應對措施 (一)
來源:中國獸藥114網 發布日期:2012-03-29 發布者:曉天 共閱930次
目前,我國多省發生豬大面積腹瀉,以哺乳仔豬最為嚴重,給養豬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發病豬場能采用有效、綜合性防控措施,將會最大限度的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
一、發病時的主要特征
流行特點:腹瀉主要發生在產房的哺乳仔豬,連續多批次發生,持續時間長,反復發生,可以連綿半年之久,發病率為50%~100%;保育豬也可發病,發病率在20~50%不等,往往出現頑固性腹瀉,一般的控制方法效果不好。如果控制方法不得當,病豬死亡率可高達50~80%,本文來自豬場動力網。如果控制方法得當,不發生脫水與酸中毒,沒有嚴重的并發感染,死亡率可大大降低;中大豬也可發病,但發病率不高,一般不超過30%,且多為一過性,5~7天后可自愈;母豬發病率很低,個別豬舍環境條件差,管理不好的豬場會發生腹瀉,呈一過性腹瀉,不經治療可自愈。
大中型豬場發病較多,小豬場與散養戶發生較少。所有的抗生素治療無效,一般的抗病毒治療(中藥、細胞因子,卵黃囊抗體等)基本無效,反飼的方法在部分豬場有一定的效果,但不理想,內服補液鹽或腹腔補液可以延長病程,但難以改變結果。
臨床癥狀:發病豬以哺乳仔豬為主,多在出生后3~4日齡發病,最早可以出生后第2天發病。開始部分豬嘔吐,嘔吐物為黃白色乳凝塊與胃液,體溫在40度左右,部分病豬體溫正常,緊接著開始腹瀉,腹瀉開始后嘔吐多半會停止,體溫也恢復正常。糞便性狀均是黃色稀粥樣,也有的呈黃綠色水樣。腹瀉初期多保持吮乳,脫水發生較快,嚴重的仔豬一夜之間就會出現嚴重的脫水,眼球下陷明顯,病豬消瘦,病程1~3天,最長也不過3~5天,死亡率幾乎100%,也有的一窩可剩下1~2頭。奇怪的是有的豬場做過這樣的試驗,新生哺乳仔豬吃奶后2~3天開始腹瀉,如果不讓它吃奶則腹瀉率明顯下降。哺乳仔豬如果提前斷奶,則腹瀉停止。是否母乳中帶毒或含有毒素?
剖檢變化:小腸大腸粘膜有輕度至中度充血或出血,部份病例腸壁有不同程度變薄,腸系膜淋巴結髓樣腫或輕度出血,腸內容物呈稀粥樣黃白色,部份病例無腸內容物;肝臟腫大,色淡,質地變硬;腎臟腫大,包膜不易剝離,腎皮質色淡,切面上部份皮質結構較模糊;心肌松軟色淡,心臟橫徑增大,冠狀脂肪呈膠凍樣浸潤。
二、發病原因分析
關于本病的發病原因一時間呈眾說紛紜,現在基本確定最主要的病原是豬流行性腹瀉(PED)的變異病毒。
糞便性狀均為黃色稀粥樣,也有的呈黃綠色水樣。
相關發病原因有以下幾種:
1、流行性腹瀉:相關部門已在腹瀉豬中檢出大量的冠狀病毒(流行性腹瀉),而且初步確定為PED的Ⅱ型病毒。去年冬的腹瀉并非只有中國發生,東南亞許多國家也發生了腹瀉。韓國最早鑒定出為PEDⅡ型病毒,我國的檢測結果與韓國基本相同。
2、耐藥性大腸桿菌:2007年以來,有一種超級耐藥的大腸桿菌,對幾乎所有常用的抗生素都產生的耐藥性。在腹瀉豬中也檢測到了大量的耐藥大腸桿菌。
3、博卡病毒:在腹瀉豬中檢出一種病毒—博卡病毒(KboV),開始認為是這一輪腹瀉的元兇,但后來發現未發生腹瀉的豬體內也可檢出這種病毒,所以不太可以是發病的主要病原,最多是幫兇的作用。KboV屬細小病毒,與豬細小病毒(PPV)同一科,都是DNA病毒。KboV從豬體內發現之前,已經從人和牛身上發現。這是一個2000年后發現的新病毒。主要引起人的體溫升高、下呼吸道病為主。
4、中毒性因素:據報導,有關部門對哺乳仔豬腹瀉的母豬進行檢測,發現中毒指數非常高。但究竟是什么毒素卻不得而知,可能是病毒、細菌的內毒素,也可能是霉菌毒素等。
5、其它病毒:有的豬場檢出了大量的輪狀病毒,也有的豬場存在藍耳病病毒、豬瘟病毒。
綜合上述情況,可以斷定這輪腹瀉并非單一病原。另外,不同的豬場發病表現不完全相同,檢測出的病原也多種多樣。同樣的方法,對不同的豬場控制效果也不盡相同。所以,這輪腹瀉應該是以流行性腹瀉Ⅱ型病毒為主,其中有輪狀病毒、藍耳病病毒、豬瘟病毒、博卡病毒等參與其中,同時存在耐藥大腸桿菌等細菌的繼發感染,中毒性因素也普遍存在。所以,一些專家稱之為哺乳仔豬腹瀉綜合癥。
三、有效的應對措施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