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類胃腸道病的防御機制
來源:獸藥直銷網 發布日期:2012-03-04 發布者:曉天 共閱1429次
禽類胃腸道是由數十億個代謝率很高的上皮細胞組成。這種高的代謝率對支持這些上皮細胞的分泌和吸收功能所必需。在生命的開始幾周中,胃腸道的生長遠遠超過其它器官系統的生長。禽類的生長要想達到其最大遺傳潛力,胃腸道的表面積就必須快速增加。在孵出后的最初5-7天中,胃腸道的生長超過身體其余部分的生長5倍之多。從孵化開始,胃腸道就一直面臨著化學、物理和微生物學的挑戰。本文重點概述禽類胃腸道的防御系統。
一、胃腸道的微生物學
自然環境下,在所有溫血動物的腸道中建立微生物菌群,是不可避免的。多數情況下,首先建立的微生物類別,就是那些能最終定值并能在動物生命的整個成年階段持續存在的最終微生物的先行者。各種類別的定植細菌均對宿主胃腸道的變化很敏感。因此,胃腸道必須提供任何將要定值微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因子。這些因子包括:適宜的溫度、恒定提供的養分和必需的液體。在這些條件下,微生物在宿主腸道提供的環境中繁衍,宿主動物則從這些非致病性微生物菌群中得到益處。
二、非免疫性防御機制
微生物的競爭排斥。任何功能完好的腸道的極重要方面是由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決定的。正常情況下,象乳酸桿菌和鏈球菌這樣的乳酸產生菌占優勢,將有助于維持胃腸道的健康。這些有益微生物尤其在動物很年幼時在腸道中的定植,有助于保護動物免受游動的沙門氏菌及致病大腸桿菌侵害的影響。應激和抗菌藥物的使用已表明可改變腸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
三、免疫性防御機制
微生物定植:如前面討論的那樣,胃腸道微生物對通過競爭排斥來發育和維持“物理屏障”極為重要,而競爭排斥使得病原微生物不能附著于粘膜內皮細胞上。而且,有益微生物能在粘膜和系統水平上促進免疫機制的發育和有效性。在無菌動物上,所有主要免疫器官都發育不良,直到感染微生物后才會得到充分發育。
四、影響消化道完整性的因素
禽類和任何其它動物消化道的完整性決不應受到損害。消化道從頭到尾都必須總是保持健康和發揮正常功能。消化道完整性的破壞將導致疾病的發生,進而影響養分的消化和吸收。下面將列出并簡要討論一些因素是如何對禽類胃腸道的完整性產生負面影響,進而損害其防御機制的。
霉菌毒素:不論何時飼料污染了真菌,這些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都可能在飼料中積累,并對家禽產生毒性。
蛋白黑素:氨基酸的一些Maillard類衍生物已報道對腸道的結構完整性有不良影響。
生物胺:生物胺的濃度通常很低,正常情況下對動物不會有問題。但是,當飼料原料發生細菌腐敗時,這些胺類的數量增加,對動物尤其是家禽可能產生毒性。
肌胃糜爛素:給雛雞飼喂過度加工的魚粉可影響消化道上段的完整性。日本科學家從過熱加工的鯖魚粉中分離到一種很強力的致肌胃糜爛的物質,他們把此物質稱為“肌胃糜爛素”。
銅:嗉囊霉菌病影響胃腸道的完整性,是多見于火雞上的一種散發病。
疾?。河写罅恐虏∫蜃泳鶎ο赖耐暾杂胁涣加绊?。引起家禽腸炎最常見的因素之一是球蟲。正常情況下,墊草上飼養的健康禽類對球蟲應能產生免疫反應。由這種寄生蟲低水平的恒定刺激對發育和維持免疫功能所必需??骨蛳x藥物在控制這種疾病方面是有效的。腸炎也能由線蟲和絳蟲引起。這種寄生蟲當其在腸道中的濃度很高時常常導致腸梗阻。壞死性腸炎最常見的誘因之一是細菌,而與此有關的最常見細菌為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這種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可引起腸襯的大面積破壞。壞死性腸炎已表明與亞臨床球蟲病及當給家禽喂給黑麥、大麥和小麥這樣的谷物時常發生腸道粘性增加有關。這些谷物所含的非淀粉多糖能減慢腸道食糜的正常流通速率,進而導致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的過度生長。出血性腸炎直接由腺病毒感染引起。這種病常見于火雞。腸絨毛尖端破壞,引起小腸上部出血。其它病毒,如呼腸孤病毒、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細小病毒、類腸病毒及鈣質病毒,已表明可引起最終導致腸炎的消化道襯的破壞。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