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豬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
來源:豬e網 發布日期:2012-02-11 發布者:曉天 共閱1119次
春季來臨,對于養豬業來說又是一年的開始,也是一些疾病的高發期。目前豬病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豬傳染病的種類多,新病不斷出現;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病情復雜、診防困難。豬群中發生傳染病往往不是單一的病原體所致,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共同協同作用而造成的。多病原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已成為發病的主要形式。
由于多病原的感染,使病豬所表現的臨床癥狀沒有診斷特異性,而是表現為一系列的綜合癥候群,使病情復雜化,增加了臨床診斷的難度,也給疫病控制帶來困難,導致于豬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下面本人結合生產實踐,對春季流行的豬病做一簡單介紹,希望引起同行的關注。
一、溫和型豬瘟
1、流行特點:
近年來該病在國內較多見,主要在臨床上表現為隱性,而長期帶毒的豬一般體溫正?;蚋邿岵幌?、生長遲滯、瘦弱,并反復出現呼吸和消化癥狀。母豬出現繁殖障礙,所以有人也稱為繁殖障礙型豬瘟,常與藍耳病、圓環病毒病、附紅細胞體病、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引起豬肺炎、腸炎、腎炎等全身免疫下降癥。
2、 臨床表現:
一般臨床表現不明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低。懷孕母豬有時出現流產、胎兒木乃伊化、死胎及畸形。大豬出現拉干糞,包皮積尿,食欲不振,呼吸道變化,嚴重時出現全身毛細血管出血,正確診斷并及時治療則死亡率不高。新生仔豬首先表現體溫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眠,常擠臥在一起或鉆入草堆。便秘、腹瀉交替出現。發生結膜炎。發病后期,病豬的皮膚上有點狀和斑狀出血和壞死,以鼻、耳、四肢、腹下及腹內側皮膚等處多見。常與仔豬副傷寒病、鏈球菌病并發。出現腸炎,肺炎時死亡較高。
3、預防措施:
由于春季溫差較大,應做好豬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環境衛生。做好豬瘟疫苗的有效免疫是預防本病發生的根本。
二、流行性腹瀉
1、流行特點:
2011年春季,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許多豬場出現以仔豬腹瀉為主要特征的生豬疾病。此病流行面積廣,呈暴發性流行。主要發生在出生后1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一些地方的養豬場幾乎整窩發病,呈水樣腹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發病率100%,死亡率80%--100%。其他階段的豬和母豬很少發病,雖然有的豬場可見病例,但癥狀較輕。今年春季此病再次暴發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視。
2、預防措施:
1)、強化免疫接種,確保免疫效果
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和豬流行性腹瀉(PED) 是我國豬群中危害最嚴重的兩種病毒性腹瀉病,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目前唯一的手段是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經過實踐證明,我們系統內豬場按要求使用成都天邦生產的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預防接種到位的沒有發生仔豬腹瀉病。
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防疫方案:
生產母豬:9月和10月普免二次(4ml),然后產前35-42天接種一次(4ml)
生產公豬: 9月和10月普免二次(4ml)
后備豬:配種前普免二次(4ml)
仔豬:8月份開始對斷奶一周內的仔豬初免(1ml),三周后二免(1ml)
接種部位:后海穴接種(既尾根與肛門中間凹陷的小窩部位),經實驗室和多年的臨床應用證明在母豬后海穴注射后,乳汁內能產生較高的抗體。
接種的劑量和進針深度:接種疫苗時進針的深度按豬的日齡大小來掌握分寸,10日齡以內的仔豬進針的深度在0.5CM,隨著豬日齡的加大而加深,種公母豬進針的深度要達到4CM。體重25公斤以下的仔豬每頭注射1毫升,體重25--50公斤的豬每頭注射2毫升,體重50公斤以上的豬每頭注射4毫升。
2)、好的管理
好的飼養管理,能提高豬的抗病能力。做到全進全出+合適的溫度、濕度、通風是控制腹瀉病的保證。規模養殖場要實行封閉式管理,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動物防疫制度;散養戶和規模較小的豬場,要結合實際,努力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提高豬體抵抗力。
3)、消毒滅原,凈化環境
每天打掃豬舍及場地,保持豬舍床面無糞尿,干燥干凈。每周兩次用消毒藥對圈舍、過道、天花板及運動場地等噴霧消毒。必須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比如堆積發酵消毒等。
三、豬流感
1、流行特點:
豬流感多發于晚秋、寒冬和早春季節,病豬、隱性感染豬和慢性帶毒豬是該病的傳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豬的鼻液、氣管和支氣管滲出液、肺部淋巴結中,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播極快,通常2~3天就可傳遍整個豬群,若繼發或混合感染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巴氏桿菌、鏈球菌等,則后果嚴重,會給養豬業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2、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幾小時至數天,全群豬在2~3天內同時發病,體溫升高到40~41℃,嚴重時高達42℃。病豬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廢絕;常臥地不起,不愿走動,強迫其行走時往往跛行;病豬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陣發性咳嗽,從口、眼、鼻流出粘液性膿性分泌物,分泌物中常有血,眼結膜潮紅,病豬生長停滯。懷孕母豬后期常發生流產。
3、防治措施
及時隔離病豬,改善飼養環境,加強消毒,保證優質的飼料和充足的飲水,添加多維素和礦物質。黃芪多糖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0.10~0.15毫升,卡那霉素按每千克體重23~40萬國際單位混合后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
發病后,很難阻止疾病傳播,只能通過改善飼養管理,加強消毒工作,投喂抗菌素以控制繼發感染。
該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病毒擴散,同時做好飼養員和獸醫的防護工作。
四、豬副嗜血桿菌病
1、流行特點:
豬副嗜血桿菌病是近幾年對我國養豬構成最大的威脅之一。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關節腫脹、疼痛、跛行、呼吸困難、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腦膜和四肢關節漿膜發生纖維素性炎癥為特征。
2、防治方案:
敏感藥物:氟苯尼考、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氟喹諾酮類、復方慶大霉素、壯觀霉素、增效磺胺。氟苯尼考為首選藥物。
治療:對發病豬采用上述敏感藥物進行注射給藥;
為了控制全群感染發病,可按每噸飼料添加氟苯尼考100g,連續使用1周,然后將劑量減半,使用1-2周。
副豬立康500克/噸料,連喂7天,停3天,再加喂3天。對隔離的病豬,能吃料者按以上方法處理,不吃料或食欲差者,肌肉注射,豬每1kg0.1ml,一日一次,連用3日。
五、豬鏈球菌病
1、流行特點:
豬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的豬傳染?。ㄅR床上表現有5種類型),世界各國均有發生。對養豬業的危害較大,但不屬于烈性傳染病。 發現病豬,不必恐慌,其實鏈球菌是一種常見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鏈球菌的致病力與莢膜、毒素和酶有關,引起豬的鏈球菌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關節炎,皮膚化膿性染和淋巴結膿腫等。
2、防治方案:
青霉素G鈉鹽+地塞米松聯合用藥。體重在50 kg以下的病豬按10萬/kg體重肌內注射青霉素G鈉鹽,每日1次,連用三次為一療程:50kg以上按10萬u/kg體重肌內注射,療程同上,地塞米松,肌內注射,1-2mg/頭。
為了控制群體感染發病,可在豬飼料中按每砘飼料添加磺胺嘧啶500g,TMP100g,混飼給藥,連續使用5-7天。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