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分娩后哺乳仔豬腹瀉原因分析
來源:豬場動力網 發布日期:2011-12-28 發布者:曉天 共閱872次
當前,哺乳仔豬腹瀉的發生率很高,在母豬產后1-3天內腹瀉發生嚴重,產后1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最高,特別是黃色水樣腹瀉死亡率高達100%;其次部分仔豬在7-9天開始拉稀,15日齡不得不斷奶。
據報道:自2010年4月我國的兩廣地區、福建、江西、湖北和山東,規?;i場相繼發生以哺乳仔豬嘔吐和死亡為主要特征嚴重腹瀉,任何藥物處理都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發病急、病程短,常1-3天出現死亡,病豬在出生2-3天后先有嘔吐癥狀、然后水樣腹瀉、迅速消瘦脫水死亡。腹瀉只發生在產房仔豬,其他豬只均不發生,并且連續多批次發生,可達半年之久。發病率為50%-100%、病死率80%-100%。針對這些情況,我國各科研院所積極組織研究,有部分院校和專家指出此次腹瀉可能與博卡病毒(Bocavirus)的感染有關,但隨后又被絕大多數專家否定。據哈爾濱獸研所馮力研究員針對我國11個省市、28家豬場的148份豬腹瀉樣品進行病毒檢測分析,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先將結果公布如下:
11省市28家豬場的糞便或小腸內容物樣品檢測結果(n=148)
分離的病毒 陽性率(%)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
PEDV+TGEV
豬輪狀病毒(PoRV) 55.4(82/148)
39.2(58/148)
25.9(38/148)
10.8(16/148)
馮力研究員認為,目前造成冬季仔豬腹瀉的病原仍然與PEDV、TGEV和PoRV有關,并且仔豬腹瀉病的主要病原仍為PEDV,其次為TGEV。此次樣品檢測分析并沒有分離到博卡病毒。
一、仔豬腹瀉的原因分析
腹瀉歷來是我國規模養殖場非常常見的病癥,通常與飼養應激、管理應激、藥物應激、細菌應激、病毒性應激、寄生蟲性應激等有關。
二、母豬的分娩管理粗放決定了哺乳仔豬會發生腹瀉
1、母豬延后分娩意味著胎兒生長發育不良
規模豬場普遍出現母豬到了預產期不啟動分娩現象,往往需要借助注射外源性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氯前列烯醇才能啟動分娩,否則退后2-3天、甚至5-7天才能分娩。這與感染繁殖障礙性疾病引起的流產、早產、木乃伊胎、熱應激引起的死胎不一樣,延期分娩意味著豬場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通過劉自逵等研究發現,母豬延期分娩與胎兒發育不良、胎衣顯著減少和羊水不足等密切相關。造成母豬延期分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飼料的營養和安全、定期一個月做一次抗菌藥物保健、產前7-10天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產后感染、飼料的霉變和長期在飼料中添加脫霉劑等引起母豬健康狀況下降、體質虛弱、胃腸機能受損、造血機能受到破壞等有關。母豬不健康才會引發仔豬不健康,母豬供給胎兒的營養物質不足,有毒有害物質通過胎盤進入胚胎,同時代謝產物有沒有順利帶走,造成胎衣變薄、羊水減少和胎兒發育不良,結果羊膜囊的體積減少,對子宮壁特別是子宮頸的壓力降低,打不開這個“門”,于是延期分娩。
2、產程過長意味著胎兒會發生腹瀉
母豬在分娩過程中由于體質較弱、體力消耗過大等引起產力不足、天氣炎熱性熱應激所致血氧不足子宮肌肉收縮無力,或由于羊水不足引起產道潤滑不夠分娩阻力增大,先天性產道畸形、狹窄,投胎母豬骨盆狹小和產道狹窄,胎兒過大等引起分娩阻力增大等,由于產力不足、或阻力過大、或產力不足和阻力過大同時存在等導致母豬分娩時間過長,胎兒在產道內停留時間過長被擠壞、或羊水不足保護不了臍帶被憋壞等導致胎兒受損,胎兒產出后1-3天內拉稀和死亡率特別高。
3、濫打縮宮素意味著小豬會拉稀
母豬產程過長時豬場往往會使用縮宮素助產,這樣會加重小豬的腹瀉。究其原因以下幾點:(1)縮宮素會引起產道的痙攣性收縮,加重對產道內胎兒的損傷;(2)加快了羊水的流出,在分娩后期產出的胎兒由于缺乏羊水,產道干澀,分娩阻力更大,甚至導致部分胎衣碎片或胎兒滯留或憋死在子宮內;(3)縮宮素會到致初乳的丟失,胎兒失去初乳的保護肯定會腹瀉。
4、產后子宮護理不到位意味著小豬會拉稀
產后最容易發生的問題子宮感染,這與產后子宮內環境惡化、沒有清宮有很大的關系。產后母豬常有胎衣碎片或胎兒滯留在子宮內,產后惡露不盡會引發產后感染加劇,產后痛疼、產后水腫會引起母豬產后舒適感下降,易出現產后便秘、厭食、高熱和乳房水腫等,最終導致奶水少、質量下降、炎性因子多,小豬在這樣的環境下吃了這樣的奶水,肯定會腹瀉。
三、仔豬的解剖生理特點決定了仔豬容易發生腹瀉
1、仔豬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及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
仔豬出生后由母豬腹中的恒溫環境(38.5℃左右)轉到了外界的氣溫波動環境,由原來的從母體被動獲取營養物質和氧氣轉到自主吸食母乳和自主呼吸來維持生命,由原來的高度受保護的子宮內環境轉到直接與外界接觸的惡劣環境(溫度、濕度、氨氣、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等諸多因素)中,其生活環境發生極大的變化,導致仔豬不適應,從而發病率較高。
常溫環境溫濕度的不斷變化對仔豬的應激比較大,特別是溫度的變化。由于仔豬皮下脂肪很薄,怕冷不怕熱,易產生冷應激。優良的環境條件也是增強仔豬免疫力的又一措施。Kelley等(1980)研究表明,暴露于較差環境或寒冷(8~12℃)條件下的仔豬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對傳染性胃腸炎的敏感性升高,腹瀉發生率增加。剛出生1周內以32~35℃為最宜,以后每隔1周下降2℃。
2、消化道結構發育尚未完善、對食物的適應性差
正常情況下,初生仔豬消化器官雖已形成,但其體積和重量比較小,特別是3周齡以前的消化器官很不發達。研究發現,整個消化道發育最快的階段是20~70日齡期間,這表明3周齡以后隨著消化道的快速發育,胃腸道結構、pH值和消化酶濃度均有較大變化。
3、胃酸分泌不足、胃酶活性不強,容易導致微生物的繁殖;消化酶的分泌不足,消化功能不健全
胃酸主要起維持胃腸道中酸性環境和消化酶的正?;钚约耙种朴泻鲋车淖饔?。胃蛋白酶消化的最佳pH值為2.0和3.5。胃酸分泌不足,胃內pH值升高,因而胃蛋白酶消化能力下降,從而導致消化功能混亂。胃內pH值可上升到5.5以上會導致胃中多種酶原(胃蛋白酶、凝乳酶及乳糖酶等)致活能力減弱,飼料中各種養分的消化利用率降低;而且過高的胃腸pH值為病原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梭菌等)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加之胃酸分泌不足引起胃排空加快,大量未經消化的飼料涌入小腸,加重了小腸的負擔;結果導致仔豬發生吸收不良、炎癥和拉稀,生長減緩。
4、仔豬階段生長發育迅速,機能活動和新陳代謝非常旺盛,對營養物質特別是母乳的要求比較高,母豬狀況、營養的全面性和母乳的變化對仔豬的影響至關重要。
仔豬的問題并不只是體現仔豬自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母豬的狀況。如母乳的分泌不足、母乳中免疫球蛋白數量和品種的含量不足、乳腺炎、母豬的食欲不振、母豬體溫升高產生的熱乳以及便秘等對仔豬的影響相當大。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