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紅牛簡介
來源:中國獸藥114網 發布日期:2011-08-12 發布者:曉天 共閱2048次
丹麥紅牛屬乳肉兼用品種,原產于丹麥的默恩、西蘭及洛蘭等島嶼。1841—1863年間用安格勒牛(Angler)和乳用短角與當地的北斯勒準西牛雜交改良的基礎上,經多年選育,于1878年育成,1885年出版良種登記冊。
為了進一步提高丹麥紅牛的生產性能,消除由于長期純繁和近交而引起的難產、死胎、犢牛死亡率高等缺點,1972—1985年間相繼導人瑞典的紅白花牛、芬蘭愛爾夏牛、荷蘭紅白花牛、美國的瑞士褐牛以及法國的利木贊?;?,近年再次導人美國的瑞士褐?;?。今日的丹麥紅牛,以產奶量多,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對結核病有抵抗力而馳名。
1.外貌特征
丹麥紅牛體型大,體軀長而深,胸部向前突出,有明顯的垂皮,背長稍凹,腹部容積大,乳房發達,發育勻稱,乳頭長8~10厘米。被毛為紅色或深紅色,部分牛只腹部和乳房部有白斑,鼻鏡為瓦灰色。公牛一般毛色較深。成年公牛體高148厘米,體重1 000~1 300千克;成年母牛體高132厘米,體重650千克。犢牛初生重為40千克左右。
2.生產性能
據丹麥年鑒記載,1989—1990年平均產奶量達6 712千克,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49%。個體最高單產紀錄為11 8 96千克,乳脂率4.2%,乳脂量446千克,乳蛋白率3.31%。個體最高終生產奶10萬千克以上。在我國飼養條件下,305天產奶量5 400千克,乳脂率4.21%,最高個體達7 000千克。
丹麥紅牛肉用性能亦好,屠宰率一般為54%。在肥育期,12~16月齡的小公牛,平均日增重達1 010克,屠宰率為57%。
我國于1984年首次引入30多頭丹麥紅牛,分別飼養于吉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原西北農業大學,主要用于改良延邊牛、秦川牛和復州牛,雜一代普遍表現適應性強、耐粗飼、好養、生長發育快、初生重大,同時雜一代牛乳房發育好,產奶量高,深受群眾歡迎。1990年原福建農學院從陜西省引用丹麥紅牛凍精雜交改良福建閩南黃牛,同樣取得上述明顯的改良效果。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