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耳病毒確實存在新變異毒株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6-27 發布者:曉天 共閱1198次
近期,隨著氣溫升高,藍耳病病毒即將進入活躍期和高發期,養豬戶擔心“高熱病”會接踵而來。事實上進入5月之后,藍耳病發病豬場的數量已逐漸增多,近兩個月藍耳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
當前藍耳病流行有哪些特點?毒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今年是否會暴發大流行?如何正確認識和防控藍耳???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專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蔡雪輝。
蔡雪輝博士稱,藍耳病可引起種公豬精液質量下降、精液稀薄、精子活力下降,所配母豬返情率增高;引起懷孕母豬繁殖障礙,無乳癥、弱仔率增加;可引起哺乳或保育豬的胸腺萎縮、淋巴細胞減少、免疫紊亂,使其他病原繼發感染,導致死淘率增加。
歷年來,我國藍耳病的流行規律各地有其各自特點,但總體流行規律比較類似。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其發病率與季節和日齡關系密切。其中以6月份~7月份高發,春秋兩季次之。即以高溫高濕的夏季高發,冬季發病率較低。發病日齡逐步由保育階段向中豬階段轉移。當繼發病原較多時,臨床表現尤為嚴重。發病特點表現為:該病傳播速度快、發病覆蓋面廣;呈現三高一低的特點,即體溫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母豬發病以發熱、便秘、厭食、流產率在20%以上為主。
蔡雪輝說,從2010年上半年開始,似乎藍耳病的臨床暴發趨緩,特別是近來哺乳仔豬腹瀉病的流行,使人們對藍耳病的防范意識有所放松。但恰恰是藍耳病發生過或者藍耳病疫情不穩定的豬場,腹瀉與其他疫病的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也相對較高。因此,藍耳病的防疫不容忽視。
從目前實驗室檢測結果看,藍耳病主要是變異毒株的感染為多。但仍可檢到經典毒株的存在。國內已經分離到更新的變異毒株,在NSP2缺失1+29個氨基酸的基礎上出現了NSP2缺失1+29+4個氨基酸的新毒株。從13個省市的60份樣品中檢出48株藍耳?。≒RRSV)變異毒株(80%)。藍耳病變異株的分離與鑒定和變異毒株人工發病模型的建立試驗證明,藍耳病變異毒株是高熱病的主要致病原之一。該分離株屬于B群藍耳病的變異毒株,與CH-1a株親緣關系較近,與VR2332親緣關系較遠。人工發病模型表明,在30日齡~65日齡仔豬復制了主要的臨床發病特征,感染試驗揭示細菌對高熱病發病起重要作用。
藍耳病是單股正鏈的RNA病毒,并且RNA病毒缺乏校對功能。病毒在復制過程中RNA合成時因點突變、刪除、添加和取代而具有很高的突變頻率,具有廣泛的抗原變異能力,這種變異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在2010年已經在我國個別地區分離到更新的變異毒株。至于“10年一變異、5年一流行周期”的說法并不太確切。事實上從2006年到2010年藍耳病的流行就從未間斷過。今年也不例外,但大流行可能性不大。
蔡雪輝表示,不同的豬場免疫程序各不相同,總的原則是種豬盡量少用藍耳病活疫苗。原則上種豬應使用滅活疫苗,只有在感染壓力加大時才使用活疫苗。仔豬藍耳病活疫苗應在斷奶后進行,先免豬瘟苗后再免藍耳病活疫苗,間隔一周。
在生產實際中,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常常是母豬群免疫進口疫苗,小豬或商品豬免疫國產藍耳疫苗。這種做法十分錯誤。往往是當時疫病控制效果不理想,也給將來病毒的基因變異和毒力返強埋下了隱患。
蔡雪輝說,在談措施之前應對藍耳病和高熱病有個明確認識,首先藍耳病變異毒株是豬高熱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說高熱病就等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首先在發生高熱病的豬場有一部分豬場沒有分離到藍耳病變異毒株,同時有很多豬場長期存在藍耳病變異毒株,但并沒有高熱病的發生。其次,臨床上高熱病暴發時,中大豬的死亡率較高,但在實驗室很難復制這種臨床現象,只是接種在70日齡以內保育豬,可以引起一定的死亡率,在實驗室很難復制中大豬的死亡。
因此,如果以藍耳病變異毒株為主的高熱病,應以藍耳病的防疫為主,即將發病豬和尚無臨床表現的豬隔離開,病豬可采用中藥對癥治療,抗生素此時慎用。對無臨床表現的豬可采用藍耳病活疫苗緊急接種。對用無藍耳病變異毒株參與的“豬高熱病”,也應實驗室確診后,根據確診主要病原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對癥治療一定堅持“緩慢通便,緩慢退燒”的原則。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