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引領海水養殖五次產業浪潮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5-23 發布者:曉天 共閱1236次
五六十年代養海帶,70年代養對蝦,80年代養海灣扇貝,近些年來養魚類和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全國海水養殖經歷了五次產業浪潮。而這五次藍色產業浪潮均從青島發端,進而推廣至全國。
第一次:海帶養殖
青島海水養殖產業在50年代起步,由于受技術限制,開始只能養殖石花菜。為增加養殖品種,山東水產養殖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等駐青單位研制海帶全人工筏式養殖、海帶夏苗培育法、海帶自然光育苗獲得成功。
1957年,青島市安排嶗山金山、愛國、勝利3個漁業社在沙子口和峰山東附近海區試驗筏式養殖海帶240臺。1958年又安排11個漁、農業社進行放養海帶試驗,由國營養殖場提供海帶苗種和技術指導。各國營農場、各漁業社充分利用水面,廣泛開展海帶養殖。1958年,四方、嶗山及山東水產養殖場海帶養殖面積共3216畝,海帶鮮品產量達到1.24萬噸。
吸取青島經驗,水產部大抓海帶養殖的推廣。從1958年開始,在全國建立了130個試點,僅用了5年時間,海帶養殖從山東迅速向河北、江蘇、浙江等省推廣開來。我國海帶干品年產量最高達300萬噸以上,扭轉了海帶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
第二次:對蝦養殖
新中國成立后,沿海各地和各科研機構一直在探索和試驗對蝦養殖技術。
1958年,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青島市水產局、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在膠南竹岔島進行中國對蝦人工孵化試驗,在青島水族館內進行親蝦越冬試驗,初步摸索出對蝦育苗的規律。1960年5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內人工條件下,培育出第一批蝦仔,并總結出一套對蝦人工育苗方法。1979年,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獲得成功,并突破了工廠化育苗與養成關鍵性技術。
1983年,在駐青海洋科研機構指導下,青島市對蝦放流增殖試驗獲得成功。1984年起,青島開始實行對蝦放流增殖,沿海出現“養蝦熱”,一個冬春新建養蝦池4.2萬畝,超過前幾年的總和。至1987年,青島郊區42處對蝦養殖池面積達10.74萬畝,掀起了我國第二次海水養殖浪潮。
9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經過數年研究試驗,一舉攻破美國凡納濱對蝦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藝研究重大難題。凡納濱對蝦工廠化生產,使我國對蝦養殖產量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年產量約占全球養殖量的30%。
第三次:海灣扇貝養殖
1982年到1983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后3次引進美國海灣扇貝,科研人員突破了苗種培育、養成等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工廠化育苗及全人工養成技術。1985年,山東省海灣扇貝養殖面積400畝,平均畝產2噸。此后,大連、舟山、連云港、秦皇島、廈門等地也進行生產性試驗,取得良好效果。1995年,全國扇貝養殖產量達91.6萬噸,其中山東74.3萬噸,海灣扇貝占1/3,以海灣扇貝為代表的我國第三次海水養殖浪潮由此產生。
青島海水養殖業由以海帶為主漸次轉向以對蝦、扇貝為主,海水養殖產業多樣化發展,產量占水產品總量比率快速增加。至1992年,青島海產品養殖捕撈產量比例變為53:47,實現了養大于捕的歷史性轉變。
第四次:魚類養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海水魚類養殖僅有粗放的鯔魚和梭魚,產量低,規模小。
1992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從英國引進冷溫性魚類良種大菱鲆。其育苗技術難度大,專利技術十分昂貴。國家科委、農業部和山東省科委十分重視這一引進項目,連續多年資助該項研究。經過8年的艱苦探索,1999年,黃海水產研究所終于突破大菱鲆育苗技術,成功培育了100萬尾育苗,開創了大菱鲆工廠化養殖產業,年產量達5萬多噸,年總產值逾40億元,海水養殖第四次產業浪潮洶涌而至。
1996年,青島市下達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計劃,從外地、國外引進推廣了半滑舌鰨、條斑星碟、美國黑石斑等名優新品種,使昔日 “貴族”魚類變成百姓餐桌的普通菜肴。
第五次:海珍品養殖
上世紀70年代,由于對海參、鮑魚等海珍品捕撈強度過大,致使資源趨于枯竭。為此,駐青海洋科研單位對海參、鮑魚養殖技術進行了多次試驗和研究,在刺參、鮑魚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了海珍品養殖產業發展。
90年代以來,青島提出“以養興漁”、“科教興漁”,突出發展高科技、高效益和優質品種的海水養殖產業,由此掀起了海珍品養殖的第五次產業浪潮。2008年,我國海參養殖總產量達到9萬噸,總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主產區山東產量達6萬噸。由于鮑魚養殖技術的全面突破,中國人工養殖鮑魚年產量保持在數千噸,產值過30億元,占世界領域半壁江山。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