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請登錄] [免費注冊 首頁-招商-代理-品牌-企業-展會-資訊-專題-招聘
微畜牧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會
  • 專題
  • 招聘
  • 報價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內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頁
  • 資訊
  • 飼養管理
  • 養禽技術
  • 提高種蛋孵化率的幾點關鍵措施
    來源:《畜禽業》  發布日期:2011-05-12  發布者:曉天  共閱735次
    與家畜相比,家禽的繁殖過程更為復雜:家禽胚胎的發育是從體內開始而又在體外完成的,前一階段依賴母禽體內環境條件,后一階段胚胎完成發育則依賴一個合適的外部環境條件。家禽的人工孵化即是創造這樣一個合適的外部環境條件,它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綜合性工作:品質優良的種蛋是取得良好孵化效果的內在和首要前提,而合適的溫度、濕度、通風、翻蛋和良好的衛生防疫管理則是家禽胚胎正常發育所必備的外在環境條件。因此,要提高種蛋孵化率,就必須搞好種禽的飼養管理和繁育工作,加強種蛋管理,保證合適的孵化條件。
      1 提高種蛋的受精率
      1.1 飼養優良種禽
      以雞為例,現代商品雞品種多是以現代遺傳學、育種學為基礎,經過復雜的三系、四系甚至五系配套繁育而成,并且為長期的生產實踐所證明。一個高產品種的育成來之不易,它所具有的深厚遺傳學基礎決定了非原種雞場的定期(一個產蛋周期)引進更新雞群的必要性,也是現代雞場進行合理分工和高效專業化生產的前提。實際生產中常會出現祖代、父母代甚至商品代雞場自行留種的現象,實踐證明這樣做得不償失:后代雞群生產性能急劇下降,遺傳分離現象嚴重。因此,適時和定期引進更新種雞是保證生產高效的基礎,也是提高種蛋孵化率和雛雞健康水平的生物學基礎。
      1.2 加強種雞飼養管理,提高種蛋合格率
      1.2.1加強種雞育雛育成期管理,保證種雞開產質量:1~14周齡為種雞的育雛育成期,雖只占種雞整個飼養周期的1/5左右時間,但卻是種雞產蛋期穩定高產的基礎。
     ?。?)合適的溫度、濕度和通風。進雛前應對育雛舍進行預熱;1~2日齡時舍溫為34~35℃,相對濕度以60%為宜,以后逐漸降溫,至一周齡時為28℃。應盡量避免舍溫在一天內上下起伏6℃或更多,以防止誘發傳染性法氏囊病和呼吸道病。通風的原則是保證雞群溫暖的前提下適宜進行,以提供充足的氧氣,降低舍內氨氣等刺激性氣體和水蒸汽濃度;如是秋冬等寒冷季節,通風宜選在晴天的中午進行,以免舍溫降低過快而產生應激。
     ?。?)合適的光照制度。光照對雞的刺激主要是通過視神經達于下丘腦,下丘腦分泌促性腺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前葉,引起卵泡雌激素和排卵激素的分泌,使卵泡發育和排卵,并產生雌激素,引起母雞輸卵管發育并具備生殖功能。因此,加強對種雞育雛育成期光照制度的管理,使其在合適的時期達到性成熟,對于確保種雞開產后迅速達到產蛋高峰和延長產蛋高峰持續時間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蛋種雞育雛育成期光照程序為:1~2日齡24h,3~7日齡13h,從2~11周齡每周減少半小時光照,12~19周齡為8h。
     ?。?)適時斷喙。經過多年實踐和研究,我們認為斷喙最佳時期是20日齡左右,太早不易控制質量,青年期還要進行二次修喙,增加了應激;太晚則喙質較硬,斷喙時難操作,損傷還大。斷喙時間一般每只雞為2.5g左右,太快則止血不完全。斷喙長度以切去上喙的1/2,下喙的1/3,使上下喙對齊或下喙略長為宜,這樣有利于雞以后的采食和飲水。為了減輕斷喙帶來的出血和應激,在斷喙前后幾天內應在飼料中多量添加復合維生素,尤其是VC和VK;斷喙后料盤中的飼料要有一定厚度,以利雛雞采食。
     ?。?)體重控制。體重是一項重要的綜合性指標,要獲得好的生產成績,種雞一生的體重管理相當重要,因為體重控制的好壞與表現的生產性能關系密切。好的育雛育成期體重預示著好的生產性能,而育雛育成期的任何問題都會體現在體重上。因此蛋雞育雛育成期的體重控制對于產蛋期體重和穩產高產作用關鍵。
      平均體重是一項基本指標,要求是達標,既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由于飼養條件的差異和早期頻繁的免疫應激,許多雞場雛雞的早期體重達不到品種標準,但一般要求在6~8周齡時達到要求,最遲不超過10周齡。當8周齡體重達不到要求時,可適當延長育雛料的使用時間。因為育雛期一般不會嚴重超重,所以應敞開飼喂。育雛期體重達到要求后,為保證開產時雞體有一個良好的體質,整個育雛期應將體重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應根據體重情況掌握適當的飼喂方式,體重過輕時可增加飼料的數量或改善飼料的質量,體重過重時可減緩飼料量的增加速度,但不宜減少飼喂量。育成期可適當限喂,特別是商品代雞,在飼料質量穩定的前提下,可采用限制飼養的方法。育成期體重的增長應按生長曲線逐步增長,千萬不能限制前期體重而在后期快速增長,否則將在開產期甚至整個產蛋期產生嚴重的問題。
      體重的一致性是另一項重要指標,一般用體重的平均數上下10%以內的雞數占稱重總雞數的百分比表示(為計算方便也可用標準差或變異系數)。體重的一致性對于蛋雞來說有時比平均體重更為重要,因為體重一致性差時表面上平均體重達到了要求,但可能有許多雞過重許多雞卻過輕。體重的一致性一般要求在80%以上。同平均體重一樣,早期就應注意體重的一致性,因為一方面早期的一致性對后期的一致性有較大的影響,早期不注意一致性,隨著雞齡的增長,一致性會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如果早期不注意一致性,到后期糾正時,會使大部分雞的生長規律受到影響。體重的一致性差與飼養擁擠、疾病、斷喙不當或營養攝入不當有關。育雛育成期發現體重一致性低于80%甚至低于70%時,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問題,除了針對問題處理外,應迅速采用分群飼養的方法,即大、中、小的雞分開飼養,采用不同的飼喂制度,并且在以后的飼養過程中不斷調整雞群,對于需采取分群飼養的雞群來說,分群的時間越早越好。
      稱重的要求。稱重的時間最好在清晨,若安排在下午則應盡量晚一點,且不宜在無光照的晚上再開燈稱重。對于飼養狀況良好的雞群,育雛育成期每兩周稱重1次;對于有問題的雞群,應增加稱重的頻次,宜固定在每周齡的最后一天進行。稱重的數量可根據雞群的大小決定,一般應稱取總雞數的5%;雞群較小時稱重數應不少于30只。稱重的方法最好是隨機抽樣,但當雞群為籠養或小區飼養時,第1次隨機稱取幾個籠子或幾個小區的全部雞,以后即固定稱這幾個籠子或幾個小區;大間飼養的雞應按大間為單位分別抽樣稱重和計算,稱重時在雞舍的一角隨機攔住一定數量的雞,然后逐個稱重,且攔住的雞無論多少應全部稱完,否則會導致數據的嚴重偏差。
      1.2.2加強種母雞產蛋期飼養管理,提高種蛋數量和合格率:種雞產蛋期飼養方式有平養和籠養兩種,但以籠養為好。飲水方式則以乳頭式飲水器為佳,這樣能保持飲水的清潔衛生。
     ?。?)開產前的管理。開產前后母雞自身的生理變化極大,包括性成熟和體成熟的變化,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產蛋高峰的準時到來和持久的高峰期。一般青年種母雞在15周齡轉入產蛋雞舍,轉群時應淘汰發育不良等殘次雞;轉群前后3d應在飼料或飲水中多量添加電解多維,且盡量在夜間進行,并避免同時進行免疫注射等其它應激。在后備種母雞進入產蛋期雞舍后,應根據雞群體重、采食、光照計劃等調節飼養管理方案,飼料的營養成分也要采用過渡期飼料配方。
      開產日齡的選擇很重要。多年實踐證明,羅曼蛋雞在130~140日齡開產較好,開產后產蛋率上升速度快,產蛋高峰持續時間長。
     ?。?)產蛋期的飼養管理。要保持高的產蛋率,產蛋期的最佳溫度為15~20℃,理想的相對濕度是60%~70%,為此在炎熱的夏季雞舍內應安裝降溫系統,如濕簾系統等,可提高炎熱季節的產蛋量和降低雞的死亡率;冬季低溫時則既要保溫,又要做好通風,以提供新鮮空氣和排除廢氣,防止呼吸系統疾病。
      光照則是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子。密閉式雞舍的光照程序為恒定一漸增法:轉入產蛋雞舍后,根據要求從18至20周齡開始增加光照刺激;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光照強度也逐漸增強,最后恒定在20~30勒克斯為好。開放式雞舍應根據當地日照長短再補充人工光照,最后光照恒定在每天16h。
      飼喂技術。產蛋期一般一天飼喂1~2次,自由采食,21周齡采食量為100g,以后每周增加5g,至25周齡后恒定在 120g左右;飼料配方則根據產蛋率的差異逐漸更換。喂料時料槽中飼料應分布均勻,且料槽要經常清掃以防霉變;觀察雞群,及時淘汰病殘雞和異常雞;夜間閉燈后注意傾聽雞群發出的聲音,尤其是冬季,以防呼吸道疾病的蔓延。作好生產記錄,及時分析產蛋量異常的原因,采取相應處理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1.2.3加強種公雞飼養管理,提高種蛋受精率:種公雞體質強健和良好的采精授精技術,是取得高受精率和高孵化率的重要前提。
     ?。?)種公雞營養需要。育雛育成期種公雞的飼料營養水平與同時期的種母雞近似,只須通過飼喂量控制:5周齡前自由采食,5周齡后每羽種公雞投料量應比母雞多4~6g,至育成中后期則應根據體重變化決定飼料飼喂量,19周齡以后種公雞投料量應比種母雞少20g左右。因為繁殖期種公雞的營養需要量比種母雞低,實踐證明,采用代謝能10.9~12.1MJ/kg,粗蛋白11%~12%的飼料對繁殖性能并無不良影響,低蛋白日糧對維持種公雞的的正常體重反而有利。而對于采精頻繁的種公雞,則可采用12%~14%的粗蛋白飼糧,在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并不需要添加動物性蛋白飼料。多量添加維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和VC等,如果維生素供給量不足會降低公雞性活動,減少精液量和降低精液活力。一般種公雞的維生素需要量在母雞需要量的基礎上增加30%。
     ?。?)公母分開飼喂,加強選擇。公母分開飼養能明顯促進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控制公雞體重方面,這樣可以配制公雞專用日糧和控制公雞的飼料量。也有學者(豆彩紅)認為,公雞與母雞分開而同養一舍能刺激母雞性成熟,提早開產,顯著提高產蛋數而不影響蛋重,從而能提供更多的優質雛雞。
      在孵化率的全部損失中,無精蛋占孵化總損失的40%左右,是孵化率低下的第一因素。這主要發生在種雞開產后最初的4~6周和產蛋后期內,在這兩個時期正確地管理好種公雞能將無精蛋降低到最低限度。產蛋早期的受精率低下主要是由公雞未達性成熟引起,為確保種公雞比母雞提前或準時性成熟,必須做到:在公雞生長期維持標準體重;保持整齊度;公雞應在19周齡轉入產蛋雞舍并執行15~16h的產蛋期光照。而產蛋后期受精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公雞死淘率高而導致公雞數量過少;公雞的超重造成有效交配率的下降。解決方法一是控制公雞體重,降低死淘率;二是提高輸精量和輸精頻率。
      在人工授精條件下,優秀的種公雞在使用前應至少進行3次選擇:第1次在40日齡,挑選健康活潑、發育良好、雞冠鮮紅的小公雞;第2次在17~19周齡種公雞上籠時選擇第二性征好、體格健壯結實的公雞;第3次在22周齡采精調教時,淘汰采不出精液或精液品質差和有缺陷的公雞,種公雞留存比例按公母1∶30~50并增加5%~10%的后備量計算。
     ?。?)合理利用。小公雞出殼后即進行剪冠,可防止成年后雞冠被掛傷而感染。為防止打斗,種公雞應單雞單籠飼養,并要嚴格控制好公雞的體重。日常飼養中,對種公雞要限制飼喂,一般是早上喂料,到人工采精前3h吃完,這樣既能節省飼料和控制公雞體重,又可防止采精時糞便污染精液。
      合理使用種公雞能提高和保證整個繁殖產蛋期公雞的活力,一般要求種公雞連續采精3d休息1d,母雞以5d輸精1次,每次0.025~0.030mL為宜。
      1.3 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提高種公雞利用率和受精率
      1.3.1調訓:在公雞使用前1~2周進行,先剪去公雞泄殖腔周圍羽毛,調訓時隔日1次共3~4次。淘汰沒有性反射采不到精液的公雞。
      1.3.2采精:采精時手勢要正確,動作要迅速,并要防止精液被污染。
      1.3.3評定精液品質:通過檢查和評定精液品質,可以決定種公雞的選留和科學制定人工授精計劃。評定方法通常是檢查精液量、精液密度和精子活力:合格蛋用種公雞精液量一般為0.3mL,精子密度25~40億個/mL,精子活力達八級以上。
      1.3.4輸精:輸精時手法要正確,配合要默契;精液要新鮮,采出的精液必須在30min內授完,盡量縮短精液暴露時間;輸精時間應在下午兩點之后,夏季還要更晚些,每次輸精量相當于原精液0.025mL,每只母雞輸入的有效精子數達6000萬左右。首次授精倍量或第2d重復輸精。輸精間隔一般5d1次,夏季4d1次。
      1.4 加強消毒與防疫
      “防重于治”,日常飼養過程中注意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降低雞舍內病原數量,創造良好飼養環境,才能使雞群健康生長,提高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進雛前應對雞舍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清洗消毒,應特別注意墻角、屋頂等衛生死角的清洗消毒;育雛育成中要形成定期消毒和緊急消毒相結合的制度。疫苗免疫接種必須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并且只能應用于健康的雞群。因場制宜地制定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是預防和控制家禽主要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平時要定期對雞群主要疫病的抗體滴度進行監測,以便適時指導防疫程序。疫苗接種要掌握正確的接種方法和接種時間,要保證疫苗質量和足夠的接種量,并在開封后2h內用完。剩余的疫苗和包裝瓶要用燃燒或蒸煮的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切不可亂丟以免遺毒。
      2 加強種蛋管理
      2.1 及時集蛋
      產蛋后集蛋越早則種蛋污染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應每天集蛋4次以上。污染嚴重的種蛋不能孵化;窩外蛋也不應孵化,確實由于優質種蛋不足而必須孵化窩外蛋時,應在適當溫度下嚴格清洗消毒,并與干凈種蛋分開及時入孵。集蛋后種蛋應及時送種蛋庫保存。
      2.2 種蛋消毒
      種蛋收集后應立即進行熏蒸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用30mL福爾馬林加15g高錳酸鉀,在室溫20~25℃、相對濕度60%~75%條件下密閉熏蒸20~30min。
      2.3 種蛋的分級和貯存
      合格的種蛋應在50~70g,剔除太大或太小的種蛋。貯存種蛋時應用專用貯蛋箱或蛋架車。種蛋的放置應該小頭向下,但當貯存時間較長時應將蛋的小頭向上且每天以90°翻蛋1次。理想的貯蛋室溫度15~20℃,相對濕度為70~80%。蛋用型種蛋應盡量在產出后3~5d內入孵,超過6d則孵化率以每天4%的比例下降。
      2.4 種蛋的運輸
      為保證孵化率,種蛋從種雞場到孵化廠的操作和運輸必須十分小心,避免劇烈震蕩而造成蛋殼的破損,運輸過程中還應防止高溫日曬、雨淋及凍傷。
      3 創造合適的孵化條件,提高出雛率
      3.1 孵化流程
      只能依據以下流程而不能逆轉:種蛋收集→種蛋消毒→種蛋選擇→種蛋貯存→種蛋預熱→入孵→入孵消毒→孵化→落盤→出雛→出雛消毒→雌雄鑒別→注射疫苗→發雛出場。同時還要注意孵化環境的衛生和消毒。
      3.2 種蛋的預熱和入孵
      種蛋送到孵化廠后,應先進入預熱間在24℃條件下預熱6~12h。將種蛋分級并放置到蛋架車上后推進孵化機。
      3.3 熏蒸消毒
      種蛋入孵后在孵化機內要進行2次熏蒸消毒,消毒要求:孵化機開機,每立方米用30mL福爾馬林加15g高錳酸鉀,在溫度20~25℃、相對濕度60%~75%條件下密閉熏蒸20~30min,熏蒸結束后立即打開排風扇排出甲醛蒸汽。
      3.4 孵化
      孵化機應在入孵前1d開機檢查和調試。孵化方式有分批入孵和整批入孵等,建議采用整批入孵為佳,因為整批入孵可根據胚齡規律而施溫,既節電又便于徹底清洗和消毒,減少了交叉污染的機會。
      在整個孵化期內一般要照蛋2~3次。照蛋的目的一是檢查胚胎發育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孵化方案;二是剔除無精蛋和死胚蛋,計算受精率并指導種雞飼養工作。照蛋應盡快進行,照完后并盤使蛋盤裝滿,以保證在孵化機內受熱均勻。
      3.5 落盤
      一般在入孵后第19d落盤,同樣要剔除無精蛋和死胚蛋并碼滿蛋盤。
      3.6 出雛
      蛋雞出雛的高峰在20d加10h,肉雞則是20d加16h。在70%雛雞出殼后用半量(每立方米15mL福爾馬林加7.5g高錳酸鉀)法對雛雞熏蒸消毒3min。雛雞全部出殼并且有95%的雛雞絨毛已干時立即出雛。
      總之,種蛋孵化率的提高依賴于種雞場和孵化廠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加強管理并且掌握每一步關鍵技術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孵化生產的穩產高產,才能生產大量健康優質的雛雞。

    打印本文   返回頂部   關閉該頁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答案
    公司簡介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 在線客服QQ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_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_67149中文无码久久_18HDXXXX国产在线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