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群咬尾行為是一個長期存在于豬場的問題,發生率最高可達35%。被咬傷部位如不及時處理治療,引起傷口感染,重者引起后軀麻痹、癱瘓,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
大部分豬場選擇剪短尾巴來降低咬尾風險。但現在剪尾被認為是損害動物福利的行為,所以我們必須要找到豬群咬尾的原因,用其他的方法去預防、治療豬群的這種咬尾行為。
現實生產中,豬咬尾癥的發生原因較復雜,包括環境因素、營養因素、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等。
環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通風狀況、溫度和濕度等,特別是豬舍內蓄積大量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刺激;
德國研究者觀察到,飼料或飲水供應的任何中斷都可能會引發咬尾。
有一次咬尾暴發于通風系統的故障,這起故障造成舍溫升高了11°C,還造成了舍內氨氣濃度的升高。
營養因素主要與飼料營養不均衡有關,特別是日糧中蛋白質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缺乏、礦物質缺乏;
管理因素主要是當豬群飼養密度過大、組群方式不合理、料槽和飲水器數量不足、豬并欄、免疫、運輸等方法不適宜均可導致咬尾癥發生;
疾病因素主要與體內、體外寄生蟲感染有關,如體表有虱子、疥癬,體內有蛔蟲。
愛爾蘭屠宰場數據的分析顯示,在咬尾和呼吸道疾病之間存在相關。咬尾損傷發生率高的豬群肺部不合格的比例也會較高,說明咬尾可能與豬群整體健康水平較差有關系。因豬咬尾癥涉及的原因較多,所以在臨床上很難確定具體的病因,這給豬咬尾癥的治療帶來難度,找出直接原因或主要原因是治療的關鍵。如果所有其他因素都得到合理控制,咬尾問題可能就不再困擾豬場。
然而,如果某一個條件比其他條件更糟糕時,豬便可能進入應激狀態。健康狀況最差的豬將最先把它們的應激行為轉化為咬尾行為。不管什么因素引起的應激行為,這時如果能準備好供其啃咬的玩物,如一些秸稈或木材,將對咬尾行為有所緩解;或在飼料中添加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提高豬群抵抗力與抗應激能力。
德國養豬生產者報導,要想吸引豬的注意讓它們不去咬尾,頻繁更換或更新豐容材料比提供豐容材料的量更重要。
咬尾一旦開始就很難治療,咬尾問題可能會“傳染”。唯一可行的措施是把咬尾者和/或受害者從欄位轉走。如果問題不斷升級,建議向豬舍內噴撒護舍安消除彼此之間的異味,還能除氨除臭,干燥舍面,種植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整體改善了舍內環境,減少環境因素對豬群咬尾問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