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請登錄] [免費注冊 首頁-招商-代理-品牌-企業-展會-資訊-專題-招聘
微畜牧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會
  • 專題
  • 招聘
  • 報價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內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頁
  • 資訊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 養豬的極致:從溫氏到牧原?“周期+成長”的魅力?
    來源:  發布日期:2019-03-08  發布者:佚名  共閱1872次

    跨入2019,在非洲豬瘟的淫威下,A股豬肉板塊已提前爆發,翻倍股比比皆是。

      沒上車的同志不要著急補票,不少養豬股的高管們都在邊打邊撤了,悠著點。

      好戲剛開場,后面有的是機會。

      在君臨眼中,中國生豬養殖行業正處在集中度大規模提升的歷史性進程中。

      從小規模散養的原始粗放到大規模工業化的技術管理,后發優勢下,行業正在從史前時代快步跨入科學時代。

      養豬業雖然古老,但如何運用技術和管理來大規模養豬,卻是新問題。

      新,表示行業處在成長期,疊加豬周期影響,這將是一個難得的“周期成長行業”。

      周期+成長,意味著未來總有周期低點帶來的上車機會。

      但能否在正確時間上車并坐穩扶好,取決于你對行業、公司的認識是否足夠深刻。

      1、養豬是門好生意嗎?

      看起來似乎不像。

      進入門檻好像很低,起早貪黑辛苦伺候不說,瘟疫襲來全部歸零。

      與產業鏈前端的獸藥、疫苗比起來,好像技術含量不高,盈利穩定性也不行;

      與下游的屠宰比起來,盈利穩定性就更差了,更別說與更下游利潤空間更大的肉制品比。

      但固有經驗,都是阻礙思考的絆腳石。

      如果站在整個產業鏈高度看,情況大不一樣。

      整個生豬產業鏈,市場空間最大的幾塊分別是飼料、養殖、屠宰、肉制品。

      肉制品,雙匯一家獨大,但由于我國豬肉消費主要以熱鮮肉為主,雙匯肉制品平庸多年,目前還看不到有啥亮點起色。

      龍頭都衰成這樣,阿貓阿狗的日子更慘。

      屠宰,雙匯也是霸主,更是2016年以來雙匯的亮點。

      三年來,雙匯屠宰份額開始增長,他的主要對手——屠宰散戶正逐漸老去并退出市場,不過這一進程較慢,以至于雙匯屠宰產能利用率長期在低位徘徊。

      飼料,變化最大,行業2012年以來撞上天花板,沒有easy錢掙,同質化競爭時代來臨,行業迎來劇烈洗牌,全國飼料企業大幅減少。

      春江水暖鴨先知,活下來的飼料企業無不清楚,飼料行業的劇變是趨勢性的,其下游過去主要客戶——散養、小養殖戶正在不斷退出市場。

      配個飼料,能有多大難度?

      大型養殖企業,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效率角度,都不會外購。

      不想做溫水青蛙的飼料企業,紛紛進入下游養殖業,正邦、天邦、新希望,皆是。

      他們的行動邏輯,顯然符合最小阻力位原則——縱觀產業鏈,強大如雙匯,都在屠宰肉制品里掙扎浮沉。

      就拿屠宰來說,看似門檻低,實則隱性門檻極高。

      一是屠宰最終要依靠終端渠道動銷和擴張,這事耗時費力;

      二是地方保護主義,阻礙巨頭統一市場,多地存在涉黑“肉霸”,就是這么來的;

      三還要面臨低成本的私屠濫宰競爭。

      相比起來,養殖是產業鏈各環節中,難度相對較低的一環。

      本質上,商品豬是一種無差別的商品,是沒有定價權的,競爭核心是效率提升帶來的低成本。

     散戶可以養,但地方保護主義保護不了低效率的散戶。

      而飼料企業的動向,最能代表產業鏈價值的移動方向。

      所以要理解養殖行業的投資本質,首先要清楚價值的來源:

      一是從飼料業移動到養殖業;二是從散戶移動到規模企業。

      這不是一個從1到N的傳統意義上的成長投資,而是從N到M的價值轉移。

      投資養殖行業,實際上也是投賽道。

      2、馳騁好賽道,需要好騎手。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門道,養豬也不例外。

      養豬容易,但養的“多快好省”很難。

      養豬是個技術進步緩慢的行業,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豬存在較長的生長周期,一方面在于豬有著獨特的生物性。

      就算搞個飼料配方的改進,設個實驗組和對照組來驗證效果,最快也要半年多,技術迭代很慢。

      眾所周知,國內養殖成本居高不下,高就高在飼料成本、料肉比、PSY。

      飼料成本主要源于糧食價格,由于農業保護政策,與美國比起來,我們的糧食價格大概是美國的兩倍。

      指望大規模進口便宜糧食,那是天方夜譚。

      只有料肉比、PSY,企業有文章可做。

      就拿影響PSY的核心——育種來說,過去,養豬是個副業,產業化都是近十來年的事。

      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行業,難以培養出有強大競爭力的育種能力,這是常識。

      母豬從懷孕到生產,少說也要百來天。

      育種不僅燒錢,而且還燒時間。

      投入大,回報慢,處于初級階段的生豬企業,要不是投不起,就是不敢投。

      長期以來,我國在豬育種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而且實際上投入到豬育種改良方面的資金也大大低于引種投入資金。

      實際上,養豬還有各種各樣外行根本無法想象的細節。

      舉個例:

      養豬技術哪家強,歐洲大陸找丹麥。

      丹麥的PSY,世界頂尖,奉行拿來主義的中國,引種了不少丹系豬,但總是喂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虧吃少了,精細化管理水平差。

      比如配種,母豬喜歡開燈約炮,而且要一定的光照強度,斷奶母豬的公豬刺激及光照強度不夠會導致發情整齊度不理想,發情不穩。

      最終,活產仔數和年產胎次這兩個指標就上不去。

      這里面,還有其他獨特的門道和訣竅,而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養豬無非六字真言:“多生、少死、快長”。

      在這一行里,通過不同的方式關注細節,通過對極致的追求,優秀的公司往往殊途同歸。

      在君臨眼中,溫氏和牧原,正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把不同的商業模式做到極致,不斷鞏固生豬養殖業的典型成長邏輯:

      通過管理、技術降低成本,成本足夠低,才擴張的快,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

    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妨從他們的迥然相異的股權結構開始說起。

      3、>>>溫氏<<<

      “公司+農戶”的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是溫氏商業模式最顯著特征。

      簡單來說,農戶按溫氏標準建設養豬場,然后“幫助”溫氏將豬養大,從而獲取勞務報酬。

      溫氏則為農戶提供豬苗、技術指導、飼料、動保等服務。

      這套模式的關鍵,就是可以實現輕資產運營、擴張,從而優化資本配置于科技研發、綜合經營等高附加值項目。

      所以溫氏的PSY、料肉比、商品代存活率等關鍵生產指標均大幅領先于同行。

      但要玩好這種模式,前臺要有高素質的一線員工,后臺要有同樣高素質的技術員工。

      溫氏作為中國最早一批承認知識具有資本價值的企業,調動各方人員積極性,是其成功崛起的奧秘。

      溫氏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僅占1/4左右,員工持股覆蓋率超1/3,而且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股權極度分散。

      將公司和農戶連接在一起的,就是溫氏千千萬萬的基層員工,他們天天面對三農,要解決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為提升生產效率服務。

      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分權決策體系。

      需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叫炮火,前臺有權靈活的調動后臺資源對業務進行支持。

      這不僅需要扎實的經驗技術,更需要高度的責任感,大家持股當老板綁在一起,每個基層員工都像一支隊伍,有人企合一的氣質,才能爆發驚人的戰斗力。

      所以本質上,溫氏是典型的技術服務型公司。

      >>>牧原<<<

      一體化自育自繁自養,是牧原商業模式最顯著的特征。

      直白說,就是工業化養豬,所有環節一手包辦。

      這樣做好處自然很多,比如完整產業鏈利于產品質量控制、利于疫病防控、作業標準化、規?;?。

      一個運作良好的生產型工業化組織,他一定是自上而下決策的集權體制,上面不需要下面想太多,只需要基層按照流程、標準堅決的執行。

      牧原由大股東絕對控股。

      將工業化做到極致的最大好處,便是擁有全行業最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

      2018年Q2,牧原的育肥完全成本為11.28元/kg,第二名溫氏為12元左右。

      拿豬價尚可的2017年為例,可以看到:牧原擁有全行業最高的凈利率。

      牧原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個問題,經濟學家科斯的著名論文《企業的本質》可以回答。

      簡答來說,單獨個體在市場上按照價格信號進行交易,面臨較高的交易成本。

      所謂交易費用,包括搜索價格信息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簽訂契約的成本以及監督檢查和執行契約的成本等。

      而企業之所以存在,就是可以通過流程、制度,去協調內部生產交換的問題,從而達到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

      就像過去散戶養豬,不僅要自己建豬舍、買豬仔、配飼料、防疫防病,還要在出欄時苦苦尋找買家。

      溫氏的出現,就讓農戶解脫出來,專注于建豬舍、育肥環節,這就大大減少了雙方的的交易成本。

    而牧原,干脆把農戶這一環也省了。

      問題又來了,溫氏為啥不有樣學樣呢,可以提高凈利率啊?

      到這一步,我們已經觸達了溫氏和牧原的底層商業邏輯,而要真正理解他們,需要借助杜邦公式。

      還是以2017年為例:

      很明顯,溫氏的ROE是由資產周轉率驅動,資產周轉率是牧原的2倍多;牧原則是一部分是由凈利率驅動,一部分由高杠桿驅動。

      結合前文,我們可以看到:

      溫氏用支付給農戶的勞動報酬的形式,外包育肥環節,犧牲一部分利潤,換取了輕資產高周轉率服務性的經營模式,從而達到提高ROE的目的。

      牧原用了更大的杠桿,以重資產模式,換取了全流程的工業生產體系,打造了最低的交易成本,從而獲取了更高的凈利率,一樣達到提高ROE的目的。

      4、在《企業的本質》中,科斯還提出另外一個問題:

      既然企業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為什么市場交易仍然存在呢?

      這個問題對我們今天的研究來說,意味著溫氏到牧原的商業模式,存在極限嗎?

      科斯肯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溫氏的極限,在于犧牲的這一部分利潤,能否繼續低于輕資產高周轉率帶來的好處。

      牧原的極限,在于內部交易成本開始大于在公開市場上的交易成本。

      換言之,規模擴張帶來的效率提升,有一個平衡點,過了這個點,效率反而會隨著規模擴大而邊際遞減。

      但中國的養豬產業化,還遠遠沒到開始談極限的時候。

      2018年,全國生豬出欄6.94億頭,而溫氏跟牧原加起來,才不過3330萬頭,市占率低的可憐。

      溫氏和牧原的對手,還遠不是彼此,而是散戶。

      溫氏資產輕、體量大、擴張快,缺點是農戶管理難,溝通成本高;牧原資產重、質量高,但體量小、擴張慢。

      實際上,很難說溫氏和牧原的商業模式孰優孰劣,但市場普遍更認可采取一體化工業模式的牧原,鄙夷“農里農氣”的溫氏。

      估值上,牧原往往高于溫氏。

      基于此,我們再花功夫去論證牧原的工業模式多么有前途,溫氏這套外包模式遲早隨著人口紅利的終結而終結,其實意義不大。

      不如多思考下溫氏會不會有市場忽視的地方,可能帶來的預期差機會。

      牧原的成功,歸因于專注和工業化體系。

      在此體系下,飼料、育種、飼養等生產環節,牧原將其置于數字化可測量,操作上可控狀態。

      那么他就可以通過精益生產管理,在各環節實現規范化、標準化作業,降低對人的依賴。

    換言之,牧原的護城河,就在于管理能力。

      如果讀者記得我們前文的闡述,就會明白,管理能力和農業技術比起來,顯然后者護城河更深。

      從PSY、料肉比等技術指標上看,溫式好于牧原,而且溫氏有自己的藥物與疫苗生產企業,防疫方面有著更多年的積累,動物保健的成本比牧原好得多。

      牧原能做的,溫式其實也能做,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溫氏是否能走出“舒適區”,進行經營模式的變革。

      實際上,溫氏正在這么做,比如幫助農戶擴大養殖規模、推廣自動化機械設備,在基本模式不變的基礎上達到提升農戶效率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8Q3,豬價低迷,輕資產模式的溫氏,現金流量及現金儲備反而更好,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而只有這樣:

      一是在周期低點,償債能力強的企業更加從容,不易被周期拖垮,周期雖然會往復,但倒在黎明前則毫無意義。

      二是能實現逆周期操作,豬價低點有能力進行快速擴張,在高點獲取更大的利益。

      對于保守的投資者來說,溫氏顯然比牧原更值得關注。

      5、豬市如股市。

      工業品看需求,農產品看供給,在豬價高點,基于動物精神驅使,散戶們一戶多養一只豬,就會多出幾千萬的供給。

      由大量散戶組成的豬市,是豬周期來回波動的主要驅動力量。

      在周期高點,比如2016年,溫氏和牧原的單年凈利潤可以超過過去多年來的總和。

      在散戶尚未完全退出的市場下,當然,散戶有動物精神,難道大企業們就沒有動物精神了?

      未來必然還會重現這樣的盛況,得益于規模擴張和巨大的市場容量,利潤記錄會不斷被新的記錄刷新。

      與此同時,A股的農業公司造假歷史可謂源遠流長,遠有藍田的薛定諤水產大閘蟹,近有雛鷹農牧的買不起飼料餓死豬。

      黑歷史多、名聲臭、盈利能力差、其實農業公司歷來不受投資者待見。

      但養豬企業,卻非同尋常。

      未來優秀養豬公司必然還會因周期波動而遭到拋售。

      到那時,偏見會給聰明的投資者帶來極佳的投資機會,這就是“周期+成長”的魅力。

    打印本文   返回頂部   關閉該頁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答案
    熱門資訊
    最新資訊
    公司簡介  |  聯系方式  |  幫助信息  |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 在線客服QQ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_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_67149中文无码久久_18HDXXXX国产在线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