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危機,有危就有機。這一波行業的“危”來自于非洲豬瘟的折騰,最受影響的注定是小散,而上一波對小散的影響主要來自于環保高壓。2018,對于小散來說,真實命運多舛的一年,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當然,這次“危”同樣也帶來了“機”,但這個“機”不屬于養豬業,而屬于冷鏈物流。這個領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井噴。
一、 山西,躺著也中槍
自從非洲豬瘟開始散播以來,山西可謂是嚴防死守,甚至可以說是風聲鶴唳。畢竟沒了煤礦經濟的過氣土豪省,農業還占著大頭,一旦非洲豬瘟降臨,生豬無法調運,那損失可不是一點點。所以,嚴防死守是必需的,但即使是這樣,還是躺著也中了槍。
山西平遙、晉中兩地先后發現感染了非洲豬瘟的豬肉,而且,肉已經賣出去了。這些豬肉來自疫區遼寧。雖然現在還未公布非洲豬瘟肉是怎么運過來的,但有了警察的介入,顯然,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我算了一下,假設感染了非洲豬瘟的豬肉來自沈陽,運到山西平遙,要1300多公里。那么遠的距離,能夠長驅直入山西,膽子也夠大的。想起來真實賊膽包天,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竟敢不顧禁令,做出那么令人不齒的事情。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這么做不知道要害了多少豬場,砸掉多少家庭的飯碗。沒有絲毫底線的這種人,行為比偷盜的危害更大,必需繩之以法。
二、冷鏈物流已經迫在眉睫了
生豬從豬場到屠宰廠,是監管最難的環節之一。豬經紀負責尋找豬源,豬販子小車拉到大車那里在集中裝車,有可能大車要長途調運上千公里。尤其是從散戶把豬集中到大車的過程中,那移動的小車就是一個個風險點。畢竟,散小豬場很難做到大豬場那樣的流程和隔離手段。
雖然這段話可能會得罪一些豬販子,但不得不說,在非洲豬瘟兵臨城下的時候,長途活體販運的確是個很大的隱患。要知道,每年我國省際之間調運豬肉126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4%。當然,這還只是官方統計,未經官方的數量可能更大。舉例:越南進來的走私豬肉數量巨大,這是行業盡知的“秘密”了。
中國豬業的疫病尤為復雜,這也是人人皆知。如能實現從活體運輸轉為豬肉調運,無疑會對疫病防控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好處大家都知道,但過去很難推廣。畢竟,這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至少,有幾個障礙擺在那里:
1、國人喜歡吃熱鮮肉,然后才是冷鮮和凍肉,這個消費習慣很難改;
2、冷鏈物流配套能力不足,無法支撐全部冷鮮運輸;
3、冷鮮肉保鮮時間短,長途運輸還需要技術支撐;
4、利益。有些利益群體還是需要照顧的。
大家想一想,全部實現冷鏈運輸,這是一件大事,困難重重,卻吃力不討好,甚至會觸動很多群體的利益。所以,大家都知道冷鏈運輸好,但雷聲小,雨聲更小。這是過去干不成的原因之一。
三、這次,終于師出有名了
有些ZF做事有個潛規則:事情大了,就好辦了。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動作大一些,自己的壓力就小了。比如環保拆遷,只需一句話:這是上面壓下來的,我也沒辦法,誰敢給你開綠燈?就這一句話足矣?,F在,竟然有人膽大包天把感染了非洲豬瘟的豬肉跨省調運,這還了得?目前,非洲豬瘟防控形勢嚴峻,借著這個機會,這一次,從“調豬”改為“調肉”,恐怕要不了多久了。
其實,農業農村部最想趕緊把這件事做了,真正的做了,農業農村部的壓力會釋放很多。原因如下:
1、現有的動物防疫網本身就漏洞百出。這次,很多檢疫票都是違規發出的,涉案的多人已被刑事拘留;
2、防疫員人手少,工作熱情低。大家都知道,一個鄉村防疫員每年的報酬也就是幾千元,大部分都在賣飼料、獸藥,防疫員的報酬無法養家糊口,只是“副業”而已;
3、如果實現豬肉的冷鏈物流,防檢疫只需要把重點放在屠宰廠,工作量大大減少,責任也大大降低,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幾天,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遼寧營口已經發聲:加速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副部長代表的是政府,看來,這事兒,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了。我說山西這件事可能是“一根稻草”,就是這個意思。這根稻草,帶來師出有名。
四、“調肉”對行業可能存在的影響
過去,豬價有個博弈的環境和過程。對養豬人來說,訴求很簡單,豬價越高越好。而對于屠宰廠來說,是利潤越高越好。想做到利潤越高越好,就要做到低價進,高價出。所以,屠宰企業并不希望豬價一直高,而是想要高的時候才高。簡單的說,就是手里存貨多的時候要高,該補倉的時候豬價要低。
雙方的訴求不一致,就會產生博弈。事實上,這幾年,養豬人也摸清了一些博弈的門道:豬源越緊張,越是捂著不賣,進一步推高豬價。屠宰廠有時候也沒辦法。所以,過去的環境,提供了博弈的機會。
在過去,如果屠宰廠壓價的話,豬販子就會把低價區的豬調往高價區,事實上就減少了在當地的供應量,這樣,當地的豬價也會被拉升到合理水平。
如果以后真的改成“調肉”了,那就得先把豬在當地殺了,然后再往外賣。但這時候,肉是不是往外調,賣什么價格?那和養豬人關系就不大了,要看屠宰企業之間的默契了。
事實上,很多屠宰企業的規模很大,多的甚至擁有幾十、上百家。而且,有的屠宰企業老板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直在用影響力呼吁禁止小屠宰和小刀手。集中度過高,很容易形成壟斷。如果真的改為“調肉”,供(豬場)需(屠宰廠)雙方的博弈環境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明顯有利于屠宰企業。這,未必是個好事。
一般來說,大豬場的豬價是直接和屠宰企業對接的,一般回避散小的要高。比如溫氏,他們的報價,很多時候就是行業的風向標。所以,相對來說,“調肉”政策對他們的影響要小一些。而散小豬場由于沒有組織,一盤散沙,自然就沒多少話語權了。
四、“散小”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還有一件事想說一下:由于按照目前國家的防疫規定:一旦發現非洲豬瘟,疫點半徑三公里之內的豬要全部撲殺,這是死規定。我們假設,一個萬頭豬場附近,如果有一個養20頭豬的散養戶發生了豬瘟怎么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地方畜牧獸醫部門和地方ZF采取的措施是勸散小豬場關閉豬場去大豬場打工。如果是硬扛著,找個機會也會關了你。
現在看來,無論是環保,還是非洲豬瘟,乃至不久將來要實施的“調肉”政策,對散小豬場越來越不利了。同樣,那些做散小豬場生意的飼料廠、獸藥廠也會進一步受到影響。洗牌,不僅僅是市場行為,有時候,政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