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由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養豬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規模豬場數量逐漸增多,養豬并正朝著規?;?、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規模養豬正逐步替代傳統的散養。這是中國養豬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世界上所有養豬發達國家所共同經歷的過程。
規模豬場一般是指年出欄商品肉豬3000頭以上的豬場。也可根據豬場的生產任務和經營性質分為母豬專業場、商品肉豬專業場、自繁自養專業場、公豬專業場。上世紀90年代以來,規模豬場發展迅速,豬群規模大,飼養密度高,應激因素多,很容易引起寄生蟲疾病的流行,一旦發生疾病,難以控制和根除,甚至某些本來在散養條件下危害不大的疫病,也會嚴重流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控制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流行,是提高規?;i場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但一些規模豬場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均較低,寄生蟲病不斷發生,直接影響了規模豬場的經濟效益。
1線蟲病
在飼養管理不良條件下,其感染途徑是經口或經皮膚感染。類圓線蟲主要危害3一4周齡的仔豬,寄生在十二指腸;豬蛔蟲主要危害3-6月齡的仔豬,常造成僵豬”,成年豬多半為帶蟲者而不顯癥狀,病仔豬卻可表現貧血、腹瀉、嘔吐、逐漸消瘦。
類圓線蟲的幼蟲經皮膚感染仔豬時,可引起仔豬皮膚濕疹,同時,也可帶入副傷寒桿菌,而造成死亡;此蟲體移行到肺時,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紫x的幼蟲在豬體內移行時,損害臟器和組織,破壞血管,引起血管出血和組織變性壞死。
2附紅細胞體病
本病多發生于夏季雨后濕度大時,豬虱、蚤等吸血節肢動物可以起到傳播作用,此外,污染的針頭、手術器械、交配等也可傳播。
?、僮胸i,小于5日齡的主要是皮膚蒼白和黃疽,1周齡后多可自愈;1月齡左右的仔豬,最初表現貧血,后出現黃疽癥狀,生長發育不良,成為僵豬;有些病豬高熱稽留,全身皮膚發紅,或是耳、腹下、四肢先發紅后出現紫斑,數天內死亡。
?、谀肛i,在應激條件下,急性感染時,高熱稽留數天,厭食;慢性感染時,豬群中部分母豬出現衰弱、蒼白及黃疽癥狀,其中部分母豬不發情或屢配不孕。
3弓形蟲病
常發生于夏秋季節的溫暖潮濕地區,3一5月齡的仔豬易感。本病可以通過母豬胎盤感染,引起懷孕母豬發生早產或產出發育不全的仔豬或死胎;另外還有消化道感染、呼吸道鉆膜感染、以及吸血昆蟲機械性的傳播。
與豬瘟、豬流感旨相類似。病初體溫升高約400C一420C,稽留7一10d。食欲減少或廢絕,便秘。耳、唇及四肢下部皮膚發紹或有淤血斑。呼吸快,鼻鏡干燥有鼻漏,咳嗽,呼吸困難,口流白沫,窒息死亡。
4疥螨
本病多發生于陰濕寒冷的冬春季,5個月齡以下的豬,尤其擁擠和衛生條件差的更嚴重,為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通常起始于頭、頰及耳部,然后蔓至背、軀干兩側以及后肢內側?;钾i局部發癢,到處蹭癢或磨擦?;疾科ば己捅幻撀?,皮膚潮紅,可見有滲出液結成的癡皮。
(驅蟲藥科特滅使用效果)
嚴重的皮膚出現皺褶或龜裂,食欲不振,逐漸消瘦。在患病皮膚與健康皮膚交界處刮取皮屑,直到稍微出血為止。將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體石蠟,放在載玻片上,用低倍鏡檢查,可發現活動的螨。
5球蟲病
常發生于7一21日齡仔豬,發病率可達50%一75%,一般情況下死亡率不高,但有時可達75%,尤其在溫暖潮濕季節嚴重。
成年豬為帶蟲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多呈良性經過。常見食欲不振,腹瀉、消瘦,一般持續4一6d,糞便呈液狀或糊狀,呈黃白色,偶而可見血便,重病的可因脫水而死亡。
6囊尾蟲幼病
多見于豬只的散放、連茅圈和人的糞便管理不嚴的地區,豬吃了帶孕卵節片或節片破裂后逸出的蟲卵,在小腸內,蟲卵里的幼蟲(六鉤蜘)逸出,鉆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液到達身體各部,約經10周發育囊尾蜘,其多寄生于豬的肌肉中。
因此,具有以上條件的豬群感染發病。
嚴重感染的豬表現生長受阻、貧血、水腫,以及某些器官出
現相應的癥狀。如寄生于眼時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寄生于腦內
可出現神經癥狀。病豬兩肩顯著外張,臂部不正常的肥胖寬闊而
呈啞鈴狀,或者豬體外形呈獅體狀體形。
7豬絳蟲病
豬絳蟲的中間宿主為食糞性甲蟲,因此,本病多存在于農村泥土結構豬圈和可能吃食到糞性甲蟲的情況下。
病豬毛長瘦弱,死后在小腸內找到扁平乳白色帶狀蟲體,全長100 - 150cm,分頭節、頸節和體節三大部分。據此即可確診。
8綜合防控策略
8.1預防是最經濟的措施
因為治療是被動的,預防是主動的,一旦豬感染疾病既花費大量的治療費用,增加飼養成本,又造成豬只生長停滯,影響生產性能,所以要想養好豬,預防保健是關鍵。
8.2科學選用驅蟲藥物
豬場應選用新型、廣譜、高效、安全,且可以同時驅除豬體內外寄生蟲的驅蟲藥物。由于單純的伊維菌素、阿維菌素對驅除疥螨等寄生蟲效果較好,而對在豬體內移行期的蛔蟲等幼蟲、毛首線蟲等則效果較差,而科特滅則對線蟲、吸蟲及其移行期的幼蟲、絳蟲都有較強的驅殺作用,對蟲卵的孵化有極強的抑制作用。
8.3驅蟲時間
仔豬在6一7周齡時進行第1次驅蟲,早期驅蟲可以明顯地提高仔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育成豬可在3月齡時,要求重復驅蟲1次效果比較好。懷孕母豬可在產前1一2周進行驅蟲,切斷母豬和仔豬間的寄生蟲傳播環節,防止仔豬產后感染寄生蟲。種公豬每年的2月、6月和10月分別使用廣譜驅蟲劑驅蟲。引進種豬及后備種豬轉入生產區前應進行驅蟲,必須嚴格做好凈化工作。
若豬場規模相對較小的,也可采用“一刀切’式驅蟲法,即每間隔3-4個月全群驅蟲一次,每年驅蟲3一4次,寄生蟲感染嚴重的豬場年驅蟲4次,感染輕微的驅蟲3次即可。
8.4加強飼養管理
搞好豬群及豬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驅蟲后應將糞便清掃干凈堆積起來進行發酵,或焚燒或深埋,以防排出的蟲體和蟲卵被豬吃了而重新感染。定期做好滅鼠、滅蠅、滅嶂、滅蟲等工作。消滅中間宿主,盡量減少豬場寄生蟲病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