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生豬價格進入冰點時期,對于挺近大東北養豬的企業而言,可能意味著他們要在持續增高的成本中消化不斷出生的商品豬。
松花江上的運豬車
4月中下旬,開往哈爾濱方向的沿途仍無綠意,此前的一場大雪讓廣袤的黑土地還未完全解凍消融。
與黑土地一起冰凍的是,生豬的價格幾乎回到了10年前。
“賠,按照現在的豬肉價格算,每頭豬最少要賠掉230-400元”,趙連彬告訴本網記者,他是哈爾濱濱圣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最近一個月,他不斷聽到養豬者宰殺母豬的事件,這是生豬價格走低之后小養殖戶的無奈之舉,畢竟生豬飼養每天都需要新的成本,給母豬配種繼續生產擴大產能更劃不來。據他所知,整個黑龍江現在每天都能殺將近2000頭母豬。“產能過低的母豬,不殺不行”。按照母豬的生養規律,一頭母豬通常一年產仔25頭左右,在3年之后才被逐步淘汰。但部分小規模養殖戶已經等不及,提前殺掉產能低的母豬。
縱觀全國,生豬價格已經在5元一斤上下浮動,而去年此時的價格在7元。對照生豬價格本身的峰谷走勢,上一次最低價格是2014年4月24日的5.20元1斤。再往前倒推,豬價“破5”的記錄是在2008年。
東北的價格尤其低。據黑龍江畜牧獸醫雜志社4月24日發布的《東北地區生豬報價》,東三省的生豬價格報價已經跌破5元,而諸如黑龍江生豬大縣的巴彥縣、肇東市(縣級市)已經到了4.8元的最低價。
而東北生豬價格走低的原因之一被指向了養豬大戶們到東北養豬大躍進的后果。
最后一塊養豬黃金沃土
“大北農在東北目前投產的有13個母豬場,承載了6萬頭母豬、150萬頭商品豬的產能。不僅如此,今年該企業還有在建豬場6個項目,到2020年達到300萬出欄量。”熟知大北農的生豬養殖業內人士王勤(化名)向本網記者透露了這家企業在東北的投資計劃,在他看來,大北農趁著豬肉低價逆勢布局,是在為下一個豬肉價格高峰蓄勢。
另一個農業上市公司雛鷹農牧則以輕資產模式在東北快速布局,據王勤了解的數據,雛鷹農牧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3.0模式,在東北已經發展了100多個合作社,母豬有近7萬頭,擁有50萬頭的出欄量。而按照雛鷹農牧此前公布的計劃,雛鷹希望未來在東北出欄量是400萬頭商品豬。
在他們之前,正大集團、溫氏股份則分別于2008年、2011年開始了東北養豬歷程,去年正大位于吉林的標準化豬場也正式投產。
最晚來到這片沃土上的是新希望集團。4月12日,新希望六和發公告稱,審議通過了兩個在遼寧的生豬養殖項目,將在遼寧沈陽新民市和康平縣建立兩個項目,投資規模達到18億元,預計兩個項目商品豬的出欄量達130萬頭。
來東北之前,所有人都對這一片土地充滿信心。
黑龍江賓縣,東北豬場增多,大北農的飼料工廠也日夜運轉
糞便污染的處理難題
目前整個黑龍江省有1800萬頭的生豬的出欄量。
作為市人大代表,趙連彬不止一次向哈爾濱管轄的阿城市政府提出控制“財團們”的投資。這些企業不僅占用了幾百萬畝的土地資源和幾十億的資金,關鍵是“東北黑土地和青山綠水變成南方人的大廁所了”。在哈爾濱另一家企業的口中,溫氏、正邦、雛鷹、牧原、大北農這些來東北布局生豬養殖的企業被叫做“八國聯軍”、“大財團”等,其中很多大企業的排污處理設備并不處于正常運轉狀態。
一個標準化豬舍的構成。但此圖這個是南方的豬舍圖,沒有取暖設施。
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娣教授告訴本網記者,“南豬北移”的企業很多為成熟的規?;B殖企業,具有包括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先進的、完整的管理體系,只要是在東北進行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能夠把在南方處理糞污的經驗和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做好養殖中的環保工作。
但經驗豐富的南方企業也有苦惱,在東北養豬的成本要比想象的還要高。
“我們處理好的有機肥可以做到一年還田兩次,春秋各一次。但農民并不認可這種有機肥,他們喜歡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化肥。”吉林一家大型豬場的廠長告訴本網記者,他們也曾嘗試過將有機肥出售給一些有機農業企業,但這類企業也不是很好找。而南方寒冷的氣候讓企業在處理廢水(將生豬尿液經過厭氧消化處理)時增加難了難度,也更不容易進行沼氣發電。
企業需要解決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在豬肉價格走低的背景下,環保和收益之間的矛盾顯得愈發尖銳。本網記者在走訪哈爾濱鴻福集團的污水處理車間時,該集團董事長徐孟彥用手直接掬起一捧水聞了起來,他告訴記者,這些已經達到農田灌溉標準的水經歷了“初沉一厭氧一缺氧一好養”等工藝處理環節。要這樣處理污水,一噸成本能達到15元。
另一個不可避免的成本也和氣候有關。趙毅博是吉林正大豬場的一名管理者,他告訴記者,南方基礎建設成本不高,比如建豬舍只需要彩鋼板就可以,在東北就必須砌厚厚的磚墻,還得增設供暖設備,如果遇上強制性要求燒天然氣的政策,成本會更高。“正常情況下一個千頭標準母豬場,一頭母豬成本在1萬元,到了東北可能就到1.3萬了。從投入時成本就已經高出南方很多了。”
寒冷帶來的更多問題
豬場流行的藍耳病(豬繁殖障礙與呼吸道綜合征)在入冬時更容易發病,尤其是若懷孕的母豬感染,容易導致母豬流產,將會造成母豬場的重大損失。但在南方,并不強烈的氣候變化會讓這種病的發病率變低。
某養豬企業在東北的豬舍
“東北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且持續時間長,會增加豬舍的保溫費用,距離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費區運距較大會增加運輸成本。”新希望在進入東北之前,首先想到是是這兩個在東北養豬相對不利的因素。
比環境更為關鍵的,還有人才缺乏的狀態,讓一些企業常年處于到處挖人的狀態。規?;B豬在東北沒有深厚的產業基礎,人才仍然集中在四川和湖南等傳統養豬地區。
寒冷氣候導致的高昂成本,無疑為大企業們在東北養豬設置了一道屏障。一位哈爾濱知情人士透露,正邦在肇東市的兩個豬場,因豬舍設計不接地氣,加之管理不當導致虧損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