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2月31日報道,英媒稱,中國南方新崗村的農民許多世紀以來都在養豬,幫助滿足中國人對全世界近一半豬肉的需求。但近年來,一場旨在減少水污染、穩定豬肉價格的全國性整治行動導致豬場大規模關閉。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25日報道,養豬是中國農村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字面來看,漢字“家”就是“屋頂”下有“豬”。如今,中國的許多地區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報道稱,村廣場上懸掛的橫幅自豪地宣布,新崗村已經是一個“無豬村”了。
兩年前,全世界養殖的8億頭生豬中,中國占了一半左右——其中大多是在規模少于500頭生豬的農村養殖場中。在拆除豬場行動的影響下,中國生豬養殖數現在是3.5億。當局希望,減少養殖將有助于遏制污染。
自2014年以來,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劃定了63.6萬平方公里的畜禽養殖禁區,這相當于波蘭面積的兩倍。當局陸續關閉或搬遷了數十萬個養豬場和禽類養殖場。據官員介紹,僅今年上半年就關閉或搬遷了養區內逾20萬個養殖場。
報道稱,多年來,未經處理的污水污染了河流,近年來的數次疫病爆發使死豬被丟棄在河道中或被集中填埋,導致問題進一步復雜化。“就在幾年前,到處都是惡臭的味道,附近的水都是黑的,死豬被堆在路邊……那真的很可怕,”42歲的何連宏(音)說。
占市場主導地位的許多小型豬場被拆除,已經對豬肉價格產生了影響。由于中國的豬肉消費量極大,豬肉價格在中國的通脹數據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搜豬網分析師馮永輝表示,拆除豬場導致去年豬肉價格上漲至每公斤逾30元(合4.50美元)的歷史高位。
同時,大型農業企業擴大了生產,屠宰量比上一年增加1500萬頭(只)。去年,上市公司在豬相關的新項目上投資了410億元人民幣,其中大多數在中國東北。
報道稱,根據歐睿咨詢的數據,中國的豬肉消費總量在2014年達到頂峰,全年消費豬肉4200萬噸,隨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轉向更多的牛肉與雞肉,豬肉消費量已降至4100萬噸左右。但由于消費者更多地選擇優質豬肉,居民在豬肉上的開支仍在上升,去年達到了8500億美元(約合5.6萬億人民幣)。
許多村民都在抱怨“豬周期”——養殖減少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反過來又給農民增加養殖的動力。
這種盛衰交替的周期性波動可能會毀掉農民的生計。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新建立的“戰略性豬肉儲備”——當價格上漲時,投放儲備豬肉到市場上——以及推出豬肉期貨市場和擴大豬肉進口,都有助于平抑周期。
“豬周期依然存在,但這個周期正變得越來越長。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規模擴大了。”馮永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