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弓形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在豬的感染較為普遍。近兩年,教研室調研了近100個豬場,特異PCR結果顯示總體樣品陽性率為18%,陽性場65%,陰性場35%,也就是說,豬弓形蟲病流行較廣,但有些場的感染率比較高,有些場為陰性, 其中檢測到陽性率最高的一個場達到95%也證明了這一點。
林瑞慶老師表示 ,弓形蟲的感染情況跟豬場的管理水平、豬群健康狀況是直接相關的,陽性率高的場往往規模較小,管理水平較低,豬群健康狀態差。如果豬群生產不穩定,有比例較高的流產、死胎、發熱等現象,豬群整體健康情況較差,可以懷疑弓形蟲感染,進行下一步檢測。
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檢測
弓形蟲的實驗室檢測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1、涂片染色:簡單快捷,但缺點是死后檢測,同時需要專業實驗室和人員;其次,豬場一般會在豬只發病后(死亡前)已用藥,組織里蟲體已減少,往往導致檢出率較低。
2、動物接種:采集組織,處理后接種動物,盲傳幾代再診斷,這種方式主要用于分離病原進行下一步科學研究。
3、免疫學方法:免疫學診斷是目前較常用的診斷方法,可檢測抗體,也可檢測弓形蟲循環抗原。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試驗(IHA)、改良凝集試驗(MAT)等,理論上,機體感染弓形體后即會產生抗體(過往感染),所以抗體陽性不能判斷是否現癥感染,對診斷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大,而抗原檢測目前可應用的可靠的試劑盒較少。
4、分子生物學:如PCR等,通過診斷病原的特異性序列來確診,檢測的進行需要一定的實驗室條件。好的方法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并對疾病臨床防控有指導意義。
華農寄生蟲教研室建立了實用性強的特異PCR方法,通過比較篩選獲得敏感性高和特異性強的引物,優化條件后應用豬弓形蟲病的血液檢測。
這種特異PCR方法可檢測不同的樣品——組織器官、水源、飼料、精液、其它分泌物等,但還是建議使用血液樣品。因為就豬的感染過程來說,弓形蟲首先在腸道固有層增殖,然后進入血液系統和淋巴系統,再到各個組織器官,這個過程也在一直增殖,是急性感染期,感染動物常出現病癥(發熱、流產等),造成生產損失。如宿主的抵抗力增強,病原增殖變慢,聚集并在組織器官形成包囊,這是慢性感染過程,動物帶蟲但表現正常。特異PCR方法通過監測弓形蟲在血液中的增殖和散播(感染和發病的過程),克服血清學抗體檢測只能證明過往感染的缺點,對生產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可以監測病原是否在機體傳播,起預警和診斷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檢測用藥后是否轉陰來驗證療效,根據檢測結果指導用藥。2
這些傳染源萬萬不可忽視
對于弓形蟲的防控,林瑞慶老師強調了以下幾個關鍵點:
1、終末宿主:從生活史和感染情況來看,弓形蟲可感染兩百多種動物,貓科動物是終末宿主,可在貓體內完成生活史,由貓排出卵囊(中間宿主不排出卵囊)。卵囊對外界不利條件的抵抗力很強,抗酸堿,不能被一般消毒液所殺滅,在外界正常條件下可存活1-2年?,F在有些豬場養貓或者環境中存在野貓,導致豬場存在這個重要的傳播來源。
2、中間宿主:另外一個傳播因素——老鼠,因這個傳播媒介比較常見,活動范圍廣,而且老鼠本身也是中間宿主,可以攜帶病原四處傳播。此外,其它的昆蟲或者人類活動等也是病原擴散的因素。
3、感染的動物:已有研究證明,發病動物的體液中可檢測到蟲體,此外,因為可以垂直傳播,感染母畜可通過胎盤將弓形蟲傳給后代,造成仔豬死亡或者弱仔。
因此,豬場應加強這些環節的防控。
五體統治,是防治方案,也是一種藥,而對于弓形蟲病的治療,林老師表示:不能只針對弓形蟲用藥,而需要綜合考慮。
弓形蟲病是機會致病性的疾病,感染后是否發病取決于很多因素,如病原的數量、毒力,而更重要的是宿主的健康狀況、免疫情況。往往那些抵抗力差的豬只會混合或繼發感染其它病原,如業內常說的“五體”——弓形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付紅細胞體等。所以如果是弓形蟲陽性豬群,建議在預防、治療用藥時要考慮到其它病原,綜合預防。目前弓形蟲防治效果較好的是磺胺藥,例如,正典生物推出的“五體統治”(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是運用微囊緩釋技術生產的一個藥物,能達到減量增效的效果。此外,配合使用四環素類等藥物有助于對其他病原的綜合防治,同時補充維生素等加強營養、調整免疫狀態,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林瑞慶老師建議,豬場應定期做寄生蟲檢測,以掌握豬群的健康狀況,制定預防方案??紤]到食品安全、藥物殘留等問題,現在業內提倡“精準用藥”,而“精準用藥”(有目的的預防用藥、制定科學的用藥程序、使用效果好的藥物等)需要有相應的檢測數據來支持。診斷和監測是做到“精準用藥”的重要手段。用好藥,必須檢測先行!
你可以參加這個培訓班,提升技能
今年8月,華農寄生蟲教研室聯合佛山正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舉辦了為期3天的的寄生蟲檢測技術培訓班,得到了業內強烈響應。
林瑞慶老師介紹,舉辦培訓班,一方面為讓企業認識到寄生蟲病的危害,重視寄生蟲疾病,學習和掌握相關診斷技術,提高疫病控制能力從而提高養殖效益。另一方面,華農也倡導這種社會服務和科學宣傳。而正典生物是致力于寄生蟲病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在行業中處于領先位置,與華農有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寄生蟲檢測技術培訓班已舉辦了數年,每年1-2屆,企業和學員的參與熱情很高。從報名來看,每期都滿員甚至超額。
最初的培訓班旨在把寄生蟲的基本知識和診斷方法進行應用推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企業需求的變化,培訓班在以前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會將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較成熟的先進技術介紹給學員,目的是提高學員們的診斷能力,回去后能進行獨立的操作。
“現在的企業實力都比較雄厚,一般都擁有自己的實驗室,缺少的可能就是技術上的學習和提升,這個培訓班能讓技術骨干掌握相關技術,對整個行業、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也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林瑞慶老師說。
檢測技術朝高精尖發展,但傳統技術更要掌握
評價一個檢測方法好不好,主要看它的特異性、敏感性、實用性,是否易操作、結果是否容易判定、對臨床防控是否具指導意義等等,任何的檢測方法都是圍繞這些方面不斷改善和進步的。精準、方便、程序化是診斷技術的發展方向。
具體來說,跨學科的的技術結合發展很快,例如計算機科學、影像學應用到寄生蟲形態鑒定和分類上,會使該項工作變得更加精準,而不會因為人的肉眼判斷,產生個體的差異;此外,還有應用物理化學技術,將免疫學方法與傳感器、電流等技術結合,提高檢測的敏感性等;分子生物學檢測需要特定的儀器設備,若要廣泛運用到臨床,需提高其實用性,設備的小型便攜、操作簡單如建立LAMP之類的方法是一大發展方向。
林瑞慶老師最后強調,高精尖的技術在敏感性、特異性、機械化方面有它的優勢,我們應該建立和開發,但對于臨床技術人員,傳統的技術更要學習和掌握,例如豬群拉稀,懷疑寄生蟲引起可以先鏡檢,有可能是小袋纖毛蟲等感染。一些有一點技術經驗馬上就可以判斷出來的疾病,沒必要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