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告訴你一個秘密,2017年僅剩24天了!哈哈哈,是不是很驚悚!驀然回首,這一年養豬業經歷了太多太多。作為畜禽禁養的最后期限,這一年養豬業注定是艱難的。
2017年養豬業大事件!
對于養豬業來說,“拆”成為了今年的主要基調,而豬價自春節后逐漸下行令不少養戶心寒,是去是留成為了最艱難的抉擇。大企業的猛烈擴張、叫停“一刀切”、環評制度的修改等政策變動,一波又一波的熱點不斷爆炸,都牽動養殖戶的心房,而年底消費旺季豬價上漲似乎又帶來了希望!
2017年,這個畜牧業不平凡的一年,都有哪些看點?
一、畜禽禁養最后期限,拆遷對生豬市場影響持續加大
2016年超過20個省份劃定了生豬禁養區,減少生豬3600萬頭。隨后國務院下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2017年底成為了畜禽禁養的最后期限,截止今年1月已有18個省份完成禁養區劃定,從今年年初便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拆遷行動。大量的養殖戶繼續退出市場,環保因素對于生豬市場的影響仍在持續加大!據券商的研報認為,預計2016年和2017年,生豬存欄最低將減少7200萬頭。
同時,一些政府部門和個人簡單地、片面地理解養豬環保問題,認為把豬場關了,就沒有污染了,就不需要治理了。盲目的劃定禁養區,制作“無豬縣”“無豬鎮”不僅阻礙了禁養區工作的順利開展,更沒有從根本上考慮養豬人這些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農業部部長韓長斌,副部長于康震,以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農村處調研員孔源、等領導也曾多次強調要規范禁養區劃定,防治盲目擴大禁養區,簡單關停養殖場,同時大力穩定生豬產業。
今年 7月10日,農業部網站發布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為養豬業指明發展的新方向。這也就說豬并非不可以養,只要能有效利用畜禽廢棄物資源,遠離水源等禁養區,豬還是得養的,不然我們吃什么呢?
二、最長豬周期之爭,豬價是否已經觸底?
自2016年6月1日以來,豬價整體處下行;經過去年消費旺季的緩沖后,延續去年下半年的走勢,從1月到6月持續回落,終于在今年的6月1日觸底,時間剛好一年,從最高的10.58元/斤降到了6.38元/斤,降幅高達39.7%。有業內人士說“這個周期規律仿佛魔咒一般難以擺脫,而且通常2-3年循環一次。” 而歷史表明豬價同比觸底到同比增速轉正需要一年,2016年中同比見頂起算,豬價存在于2017年中觸底的預期。另外,當前存欄量和能繁母豬量均處于低位,豬肉價格形成正向帶動。
而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產能未完成出清之前,談新一輪豬周期或為時尚早。環保清退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豬的出欄,進口肉類的增加以及企業的瘋狂擴張,也可能會造成豬周期的延長。業內普遍認為2018年春節至6月仍會又一波豬價下行。
三、生豬產能恢復緩慢,企業擴張并沒有想象中快
豬多了還是少了,這也是今年爭論得最熱烈的問題之一。截止農業公布了10月生豬存欄情況,能繁母豬自去年5月已經持續17個月持續下滑。而據《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推算,10月份國內能繁母豬存欄為3486.5萬頭,同比減少195.13萬頭,幾乎每個月減少16萬余頭。因此,不少業內人士開始對農業部的數據持以懷疑態度,甚至有人認為,生豬產能已在去年6月開始恢復了。
首先,不可否認近年來環保禁養清退了一部分的生豬產能。今年6月環保部公布了全國累計劃定畜禽禁養區4.9萬個,關?;蜻w移畜牧養殖場21.3萬個。其中部分養殖戶直接通過屠宰淘汰了產能,而環?;槌掷m高壓也使部分養殖戶觀望情緒加重,補欄非常謹慎,加上地區限制中小型養殖企業用地,生豬產能必然會有所減少。
另一方面,養豬大企和飼料企業為搶奪市場空缺,從今年到年中就瘋狂投入上千億其資金,半年多布局4500萬頭生豬產能,而擴張仍在繼續。企業的瘋狂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減低了環保清退的沖擊,但企業擴張的產能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釋放。從當前農業部發布的第三季度環保禁養導致生豬產能恢復緩慢,部分企業減慢了擴張速度以及進入旺季豬源偏緊可以看出,企業的產能擴張影響并沒有想象中來得那么快。
四、 “環評”不允許收費,手續辦理將更公正
國務院決定10月1日起取消環評資質,“環評”不允許收費,這絕對是是養豬業的一件大事。新的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明確審批、備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和進行相關的技術評估,均不得向企業收取任何費用,這無疑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了服務。但也有養戶提出疑問,取消了環評單位資質,那以后的豬場環評是更難了,還是更容易呢?這個我們無從得知。
但新的條例增加“不予審批情形”條款,同時明確環評審批要求,簡化了環評手續,并要求環境保護部門推進政務電子化、信息化,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網上審批、備案和信息公開。這無疑是方便了環評手續的辦理,以及增加了執行的透明度,使得手續辦理更加的公開公正了,這是一件好事!
五、環保壓力引起原料企業關停潮,飼料、獸藥原料暴漲
“漲價”是今年的高頻詞,但不是豬價漲得厲害,而是原料漲價兇猛!環保督查查的不僅是農業污染,工業污染查得更為嚴厲。
據悉,去年底,石藥、華北制藥等原料藥生產企業因環保不達標被勒令停產且損失慘重,據華北制藥的公告顯示,因停產凈利潤損失5493萬元。原料藥企不少是污染大戶,環保動真格勢必關停一批工廠。從7月起,大部分基礎原材料毫無預警地瘋狂暴漲,而維生素類漲幅最為兇猛。今年9月,獸藥、飼料隨著原料漲價也水漲船高。經歷兩輪漲價潮后,11月3日三部委發布《關于“2+26”城市部分工業行業2017—2018年秋冬季開展錯峰生產的通知》,再度加劇原料企業停產,飼料獸藥又雙叒叕迎來漲潮!
六、南豬北養,東北三省的養豬業地位不可小覷
在上半年,新牧網對各大農牧上市企業在東北三省的生豬發展計劃做了初步的統計,初步估算,至2025年,東三省僅上市集團的生豬出欄量就達3200萬頭,約占東三省年出欄量的50%。東北三省成為養豬企業的 “香餑餑”,企業仍不斷加碼進軍。
今年8月10日,農業部發布《關于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實現肉類占全國總產量的15%以上的生產目標。這就意味著,就拿豬肉生產來說,全國一年出欄7億頭生豬的話,東北三省要實現出欄1.05億頭生豬以上。遠超我國2016年第一生豬大省四川的出欄量。
據悉,未來五年,廣東溫氏、河南牧原、四川天兆、深圳金新農等20個企業計劃在黑龍江省投資800億元,形成4000萬頭生豬生產能力。黑龍江處于我們生豬發展規劃的潛力發展區,未來在全國生豬產業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七、進口肉仍處高位,養戶還需認真對待
進口肉在經歷去年的爆發式猛增后,今年趨于平靜,從今年五月以來,進口肉接連下降,這與當前生豬市場行情不無關系。雖然進口肉下降,養戶是喜聞樂見,但也代表著今年的豬市行情有所下滑。畢竟只有豬價好的時候,進口肉才會蜂擁而至,所以進口肉數量真的是令人苦笑不得。今年進口肉類數量雖然低于2016的水平,但相對與前幾年來說,還是處于高位,養戶還需認真對待。
八、環保稅征收對于中小企業是一筆巨大負擔
環保稅開征進入倒計時!2018年1月1日開征,再看看原來已經是僅剩兩三個星期就要面對的事了,你著急了嗎?
以廣東省財政廳、廣東省地稅局和廣東環境保護廳聯合發布《廣東省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環境保護稅適用稅額的決定(草案)征求意見稿》為例。有人算了一筆賬,如果按廣東的標準,飼養出欄日齡120天的雞,每只雞要交8角錢的環保稅;一家500頭存欄豬的豬場,算上固體糞污等,每頭豬至少應繳稅4.6元以上。而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蘇省、湖北省等由于目前執行較高的排污費標準,是廣東的2-8倍。有分析認為,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照此標準征收的環保稅也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另外,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的王海東撰文稱,考慮到地方政府承擔主要污染治理責任,以后擬將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中央不再參與分成。這意味著地方政府環保治污的積極性將有望提升。
九、臺風接踵而至,豬場受損嚴重
今年出了一個熱搜詞,它就是“又雙叒叕”!今年8、9月臺風接踵而來,先是“天鴿”
和 “帕卡”雙雙而來,“瑪娃”緊隨其后,“洛克”就已生成。養戶在狂風暴雨中恢復過來,就得迎接下一個挑戰。廣東,江西、福建等多個地區眾多豬場受損嚴重。
幸好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在臺風過后,廣東省農業廳迅速反應,下撥專項資金用于災后疫情控制藥物購置、助力農產品災后復產。同時,民間企業也積極組織捐贈藥物,援助受災地區豬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