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我國的蛋雞產能過剩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由于蛋雞生產周期較長,這期間的蛋價、雞苗價、青年雞價幾經起伏,變幻不定。曾經有一個時段里,種雛雞價格低于商品雞苗價格,種蛋價格低于商品蛋價格,種禽企業不賺還賠。據行業內普遍的認知,這首先是因為,蛋雞產業鏈條中的上游的產能過剩所致。那么,這種過剩今后的走向會怎樣?以下作一探討。
據業內專家估計,我國蛋雞的年更新數量為12億只,按照理論計算,曾祖代雞的供種能力可放大24萬倍,這樣有5000套曾祖代蛋種雞就可以滿足全國全年的商品代蛋雞更新需求。據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蛋雞核心育種場名單,共有5家,這5家的保種培育量是多少?曾祖代雞的培育遴選十分嚴格,育種素材不能將就也不可太少,在選育過程中會陸續擇優汰劣,有人估計遴選后的保種量至少也要有10萬套。就是具備了高出實際市場需求20倍的供種能力。作為原種場,開弓沒有回頭箭,誰都想勝出,誰都不肯退,誰都想做好自己的“文章”,所以總量始終會是供大于求。依據理論推算,一套曾祖代雞具有放大50套祖代雞的供種能力,一套祖代雞具有放大60套父母代雞的供種能力,一套父母代雞具有放大80羽商品代母雛雞苗的供種能力;據官方公布的國家蛋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名單,到2016年,共有15家。這15家祖代蛋種禽企業的祖代雞存欄量是多少?2016年更新了74.68萬套,年平均存欄為60.09萬套。由于數據源和計算方法的差異,這里可能略有誤差。據行業協會在監測企業的統計,我國祖代蛋種雞常年存欄量(包括進口和國內自主培育)多年在45萬套至75萬套之間波動。那么,依此來計算,一套祖代雞可以有5000羽商品代母雛的放大效應,有24萬套在產祖代雞就足可以供應市場了。而實際上的存欄要超過36萬套,有人估計今年有可能突破70萬套。那就更超的多了。又據行業在監統計,我國父母代種雞存欄量多年來大約是2000萬套至2400萬套之間波動(也有人分析是1500萬套,1700萬套。其中祖代企業飼養700萬套,600家父母代場飼養800萬套或更多——這可能沒有計算種雛雞和后備種青年雞),而按12億只商品雞苗的年更新量,有1500萬套在產父母代種雞就可滿足市場。所以這兩層面的總量也還是供大于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工輸精成本日趨增高和防病的考慮,種禽企業逐漸在推行種禽的大籠本交飼養(公母雞按1:10),這勢必增加種公雞的飼養量,比人工授精大約要增加3倍。而受精率可能不如人工的高。這個因素也會對父母代種雞飼養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