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流感即豬流行性感冒,具有發病急、發病率高、傳播快等特點。雖然該病的死亡率較低,但冬季是其高發多發季節,若治療不及時或誤診誤治,很容易造成擴散傳播,并繼發或誘發多種呼吸道疾病,從而增加治療難度,嚴重影響養殖效益。
病原及流行病學
豬流感是由豬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引發,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氣溫驟變是該病暴發的誘因,一般在天氣多變的晚秋、寒冷的冬季以及早春最易發生,流行季節非常明顯,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可長時間帶毒,是豬流感病毒的儲存宿主,往往是豬場發病的重要隱患。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雖然該病病死率不高,但由于具有發病急驟、傳播快速的特點,往往因防治不及時或誤治而造成大范圍的擴散,甚至造成地方性流行。由于該類病毒廣泛存在于患豬的呼吸道粘膜,隨分泌物排出后,通過飛沫經呼吸道侵入易感豬體內,在呼吸上皮細胞內可迅速繁殖,很快就會致病,被感染的豬接著又向外排出病毒,從而形成循環傳播,往往在2天~3天內可迅速波及全群,造成大面積的發病。
近年來臨床調查表明,由于目前我國豬群中大多存在藍耳?。ㄘi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隱性感染,而該病毒可導致免疫抑制,且藍耳病也已有轉型趨向,由原來的母豬流產型轉為呼吸道肺炎型,因此,當豬群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侵襲時如控制不及時,很容易繼發支原體肺炎、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從而加重病情,加大治療難度,導致病死率增加。
臨床癥狀要分清
該病潛伏期一般為2天~7天。往往發病突然,短時間內會造成全群感染。病情嚴重者病初體溫高達40~41.5℃,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常橫臥擠堆在一起,不愿活動;眼結膜充血,畏光,流淚,眼分泌物增多;病豬呼吸急促,陣發性咳嗽,鼻孔有清亮或粘性分泌物,有的可見腹式呼吸;個別病豬有肌肉與關節疼痛表現,觸摸時敏感,行走無力,同時糞便干結,無尿或少尿,尿液呈深黃色。
病情較輕的豬,如無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一般都能耐過,多數可于6天~7天后康復;如在發病期間治療不及時,個別病例會轉為慢性并因持續咳嗽、消化不良,出現進行性消瘦;還有的則易發生繼發與并發癥,增加病死率;妊娠母豬感染時,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出現流產、早產,康復后的母豬常產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初生仔豬因母豬發病缺奶和受感染,可造成整批死亡。
預防是關鍵
天氣驟變是直接誘因。在秋冬時節,如飼養密度過大,不同日齡仔豬混養,溫度和濕度不適,有害氣體濃度過大,豬舍衛生條件差,仔豬轉群、運輸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因此,在秋冬季節里,應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防寒保暖,堅持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污,定期進行消毒。同時,要在前期適時做好藥物保健預防與免疫接種工作。
1.根據氣候變化,做好防寒保暖冬季要加強防寒保暖,減少舍內環境急劇變化,盡量保持溫度恒定;遇驟然降溫或陰雨大風天氣時,要特別重視產房仔豬和保育豬的保溫,注意糞孔通道的冷風侵入。
2.加強通風換氣,隨時清理糞污豬舍內的糞污集聚過多會導致甲烷、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增加,刺激豬群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導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在冬春季節天氣晴朗的中午時段要適當延長開門、開窗時間,加強通風換氣,及時排除舍內的污濁氣體;同時要隨時清理糞便污物,進入封閉的發酵池處理后還田利用。
3.堅持定期消毒,保持圈舍清潔
定期對圈舍內外環境、飼養用具等徹底消毒,并經常保持圈舍清潔衛生。在疫病流行期間,要求每天對發病豬群的豬舍及周圍環境進行l~2次的消毒,并堅持帶豬消毒l次。消毒可采用噴霧和熏蒸方法。豬舍、豬欄、周圍環境、運輸工具、衣服、用具及帶豬消毒可交替使用優錄環凈、復方戊二醛、金碘、百毒殺等廣譜消毒藥,熏蒸豬舍時可用碘溶液和食醋進行,以有效殺滅流感病毒,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4.選擇有效疫苗,對預防豬流感最關鍵
目前在已研制的豬流感疫苗中,技術最成熟并用于生產的主要是H1NI型和H3N2亞型單價或雙價豬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建議在夏末秋初開始接種疫苗,一般接種2次,每次間隔1個月;為確保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前后10天可在飲水中添加綠益態、黃芪多糖等免疫增強劑,以促進免疫應答,提高抗體水平。
5.強化保健預防,增強抗病力
豬流感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晚秋和冬春高發期,選擇能夠提高免疫力的藥物,適時做好保健預防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天氣突變、轉群、出欄運輸時,可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讓豬自由飲用,有效減少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