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 前言
腹瀉為犢牛養殖常見多發病,典型癥狀:排糞次數多,而且,不成型。其中,以急性腹瀉多見,危害尤為突出。切實做好犢牛腹瀉的防控,有效降低此病的感染幾率,綜合多年來臨床診治經驗,就病因及防控要點做系統闡述。
2 犢牛腹瀉誘因
2.1 采食、飲水不潔
采食不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采食霉敗的干草,冷凍腐爛的草根、青草和青貯,或采食受農藥或化學物質污染的草料,或采食夾有多量泥土、砂石的飼料等。冬季青草缺乏,需要投喂干草補充,而干草硬,過度使用易引起消化不良,如過度采食苜蓿草(蛋白質含量高)會引起消化不良而導致腹瀉。目前大多數農村養牛戶,缺乏科學的飲水設備,牛使用石槽和水泥槽盛水讓牛自由飲用飲水時常常將頭甚至腿伸進水中,黏有大小便的牛蹄污染了水源。
2.2 使用藥物不當
使用一種藥,易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在用藥過程中,由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二重感染,多數是口服抗生素所致。目前常用藥物主要有利福平、氨芐西林、林可霉素、沙星類藥物等。
2.3 細菌或病毒繼發感染
各種常見傳染病均易繼發感染。近年來,徐州地區養牛戶由于防疫工作到位,除偶見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的腹瀉外,通常不發生惡性傳染病。但每當氣候驟變、牛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經常出現兩種或多種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發病,具體表現為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不振、拉水樣稀糞、反芻次數減少或停止。該病對牛造成的危害很大,應當引起廣大獸醫工作者和養牛戶的高度重視。
2.4 寄生蟲感染
情況通常發生在圈養條件下,主要是由于牛采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蟲、蟲卵的飼料而感染,引起牛腹瀉的寄生蟲種類較多,臨床癥狀上表現為消瘦,貧血,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糞便可能有血液和炎性分泌物,有時還混有寄生蟲蟲體和蟲卵。
2.5 其他不良應激
環境應激、氣候驟變、長途運輸等等,產生的不良應激都將降低牛體抗病體質,而誘發拉稀、腹瀉等病變。
3 犢牛腹瀉治療
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誘發的犢牛腹瀉,表現癥狀-脫水、酸中毒、排稀糞,大致相同。在此,經綜合治療,多數能遏制病情的發生。
3.1 初期清理腸胃
用人工鹽,100~200g/次;魚石脂,10~20g/次;酒精,50~100ml/次,混合常溫水,2~3L/次,經1次灌服,預控效果不錯。
3.2 中期止瀉療法
清理腸道內容物,基本排空后,但仍然腹瀉不止,建議用止瀉類藥物。
藥用炭,100~200g/次,常水適量混合,1次內服,每天2~3次,治愈效果不錯。
3.3 后期抗菌消炎
犢牛腹瀉治療期間,抗菌消炎是關鍵。
用痢菌凈注射液2~5mg/kg,肌肉注射,每天2~3次,連續用3d。用磺胺脒,每次30g;土霉素,每次8克;抗菌增效劑,每次6g;碳酸氫鈉,每次30g,混水適量,1次內服,每天2~3次,連續用3~4d,治愈效果更好。
3.4 注意補水補液
腹瀉伴發脫水癥,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每次500~1000ml;20%安鈉加注射液,每次10ml;5%碳酸氫鈉液,每次50ml;復方氯化鈉,每次500ml,混合待溶,靜脈滴注,補充體液效果較好。
3.5 中西藥合治
上述西藥療法基礎上,配用中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些。
處方:黃芩、黃柏、石榴皮、烏梅,每次15g;梔子、黃連、白芍,每次18g;郁金、銀花,每次36g,上述混水,煎服待溫,1次灌服,治愈效果不錯。
4 犢牛腹瀉的預防
預防犢牛腹瀉,綜合性防控是關鍵。
⑴加強牛群管理,重視母牛妊娠后期管理,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加強犢牛管理,出生后,及時補喂初乳,增強其抗病體質。犢牛新生后,改善飼喂管理,注意環境衛生消毒,改善飲食衛生,增強犢牛體質。
⑵處理好通風與保暖的關系,夏季注意防暑,冬季注意保暖,改善圈舍衛生條件,定期組織消毒。發現疑似病例,及早隔離治療,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⑶飼喂用清潔飲水,同時,補給清潔干飼料。
⑷隔離病畜治療,病因不明的急性腹瀉,早先務必母崽隔離,停止喂乳24h,這一點很重要和關鍵。個別犢牛停奶后,腹瀉隨即停止,尤其過食性腹瀉,停奶治療的效果更好。
⑸藥物治療期間,務必用綜合療法。單純用抗菌素,不注意補充體液,糾正酸中毒,都可加重致死率。急性腹瀉,建議用注射給藥。而慢性腹瀉,建議經內服給藥。
⑹除中藥、西藥,地方流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株制備的菌苗,早期注射懷孕母牛,同樣能控制犢牛腹瀉的發生。
5 結論
犢牛這一特殊生理階段,感染各類病患的幾率高。其中,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尤高,采食、飲水不潔;使用藥物不當;細菌或病毒繼發感染;寄生蟲感染等等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牛體抗病體質,而誘發拉稀、腹瀉等病變。對犢牛腹瀉的發生,表現癥狀大致相同,脫水、酸中毒、排稀糞。對犢牛腹瀉的治療,單純用抗生素治療,不注意補充體液,糾正酸中毒,都可加重致死率。藥物治療期間,務必用綜合療法。初期清理腸胃、中期止瀉療法、后期抗菌消炎、注意補水補液。急性腹瀉,建議用注射給藥。而慢性腹瀉,建議經內服給藥。此外,日常應注意:加強牛群管理,處理好通風與保暖的關系,飼喂用清潔飲水,經改善管理條件,提升度牛體質,降低此病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