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埃希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 因致病性大腸桿菌血清型眾多,無法制備出具有針對性的疫苗。 現階段對大腸桿菌的藥物治療主要依靠抗生素類藥物。
而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和錯用,導致大腸桿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多,耐藥性不斷加強,耐藥機制不斷變遷,特別是多重耐藥株的大量出現,增加了臨床防治大腸桿菌病的難度。 因此,利用中藥防治并探討其如何防治雞大腸桿菌病已受到獸醫藥界的重點關注。 農業部2006 ~2016年共批準14 種治療雞大腸桿菌病的中藥新制劑,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中藥治療雞大腸桿菌病的研究熱度。 本文通過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作用機理、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優勢,分析了在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研究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促進中藥的進一步開發和應用。
1、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作用機理研究
1.1 中藥體外抑菌的作用機理 在中藥體外抑菌方面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方面證實中藥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另一方面也鎖定了中藥抑菌的活性成分。 中藥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生物堿類、蒽醌類、揮發油類、有機酸類、糖類、皂苷類、萜類等。 其中許多成分對大腸桿菌有很強的抑菌活性 。
1.2 中藥抗炎的作用機理 雞大腸桿菌病的病理基礎是廣泛性漸進性炎癥,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局部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進入血液引起膿毒敗血癥導致宿主動物死亡。 炎癥反應一旦啟動,則無法逆轉,對炎癥的控制主要集中在預防性干預。 研究表明中藥可干預炎癥進程,對疾病轉歸具有積極作用 。
1.3 中藥消除細菌耐藥性的作用機理 雞大腸桿菌耐藥現象非常嚴重。 消除耐藥菌株攜帶的質粒,可引起質粒上的耐藥相關基因缺失,從而使耐藥菌株重新恢復藥物敏感性。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和部分抗生素均有質粒消除作用,但其使用又容易引起新的耐藥性出現。 因此學者開始在中藥中尋求新的消除劑
2、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試驗研究
李瑞杰借助人工誘發雞大腸桿菌病模型,比較黃連解毒散超微粉與氟苯尼考對人工雞大腸桿菌病療效,試驗結果表明黃連解毒散超微粉療效優于氟苯尼考。 趙增成采用體外抑菌試驗和雛雞大腸桿菌人工感染試驗證明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清瘟敗毒飲、銀翹散、清營湯、五味消毒飲、桑菊飲、白頭翁湯、雙黃連口服液在體外、體內對大腸桿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張京和在中藥組方(黃連、黃芩、黃柏、炒梔子、黨參、白術、甘草、石榴皮、柴胡、板藍根、蘆薈、地榆、黃芪、大青葉、金銀花)中添加大蒜提取物后,對肉雞大腸桿菌病的預防和治療效果明顯提高,顯著優于抗生素(慶大霉素、先鋒霉素、鏈霉素)。
試驗研究表明,中藥對治療雞大腸桿菌病有確切療效,防治效果與給藥劑量相關。 郭永剛以金銀花、黃連、黃芩、魚腥草復方制劑對人工感染肉仔雞大腸桿菌病進行預防及治療,給藥劑量與防治效果呈正相關,高劑量組防治效果好。 復方中藥制劑“芪苓湯”高、中、低劑量對人工感染雞大腸桿菌病的治愈率分別為 70.00%、833.33%、90.00%,中高劑量組與氧氟沙星組療效相當,同時可顯著提高病雞的體重。
3、 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臨床實踐研究
傳統中獸醫認為,根據雞大腸桿菌病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應屬“疫疬”范疇。 現代中獸醫從辨證論治角度分析雞大腸桿菌病,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歸納為疫毒內侵、肺胃熱盛、血瘀氣滯,所以臨床上對雞大腸桿菌病的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活血行氣為主,達到清肺胃熱、涼血止痢的功效。張丁華于2009年到2010年在河南省對109650只自然感染雞大腸桿菌病的患雞進行田間防治試驗。 中藥組(黃柏100g 、黃連80g、秦皮80g等)和抗生素類藥物組均有較好的預防效果,而且中藥的預防效果優于抗生素類藥物。2010年8月河南某雞場肉雞6000只感染雞大腸桿菌病。 發病后,飼養員在飲水中加入三黃湯(黃連300g、黃芩 300 g、大黃 200g 等),配以白頭翁等500g,鮮馬齒莧1000 g,拌料喂,3 d 后腹瀉癥狀減輕,病雞停止死亡。7d 后整個雞群基本恢復健康。2014年昌黎縣多家養殖廠暴發雞大腸桿菌病。李麗媛自擬中藥赤黃散對病雞進行治療。 回訪發現對照組的死亡率是治療組的 3 倍,治療組愈后良好,表明赤黃散預防和治療雞大腸桿菌病效果顯著。貴州省長順縣某林下生態養雞場飼養的綠殼蛋雞2600羽(27日齡)患雞大腸桿菌病,采用中藥方劑(白頭翁100g、黃芪100g、板藍根100g 等)混合粉碎成末,按0.5% ~1%比例拌料,病雞病情得到控制,7d 痊愈。呂貴斌用中藥方劑郁金散治療1000只大腸桿菌病雞,治愈980只,死亡20,治愈率高。有資料報道,將加味三黃湯(黃連 30g、黃芪30g、大黃20g 等) 制成散劑,1% 比例混料飼喂,每天1次,連用3d,治愈率95%,有效率100%。 將黃連、黃柏、秦皮等8味中藥按一定比例煎成口服液,按 2%的比例均勻拌料飼喂,治愈率90%,有效率100%,同時可提高產蛋率和蛋重。以上臨床實例表明,中藥對大腸桿菌病不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還能在控制病情的同時,增加病雞體重,提高產蛋率和蛋重,體現了中藥“標本兼治”的特色。
4、展望
在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基礎研究中,廣泛應用了一些先進手段,探討了其作用機理,主要集中在抑菌、抗炎、消除細菌耐藥性方面。 中獸醫臨床上治療雞大腸桿菌病多從清熱解毒、活血行氣入手,配合止痢和增強免疫,辨證施治,改善病雞的臨床癥狀。
目前使用中藥防治雞大腸桿菌病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中藥抗菌作用的研究大多局限在體外試驗,體內研究相對較少。 因中藥及其復方制劑成分的復雜多樣性,不能單純根據體外抑菌效果來評價中藥在體內的作用。 二是對中藥抗炎機理的研究還比較淺顯,對具體的作用過程研究不夠深入,尤其是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較少。 三是關于中藥質粒消除劑的選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若深入研究中藥消除質粒機理、優化中藥配伍,可大大提高消除率。 四是中藥處方種類繁多,處方作用機理尚待明確,各類中藥的合理配伍也需要深入研究。 五是由于中藥質量控制體系尚不完善,制約了中藥療效的充分發揮,導致中藥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分析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