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我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2016年GDP總量達7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肉類總產量8 540萬 t,其中豬肉產量5 299萬 t,占肉類總產量的62.05%。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發布《中國豬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養豬業存在著多種疾病防控難的問題,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等嚴重影響我國養豬生產。減少疾病的水平傳播對疫病防控尤為關鍵,而現有的連續性生產模式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進全出,也無法阻止疾病水平傳播,因此,引入批次化管理模式可謂水到渠成。例如,在德國豬場批次化生產非常普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化養殖,人均母豬飼養效率達200頭,人員工作不但效率高,而且還條理清晰,每周有2 d配種、1 d防疫、2 d分娩、1 d母豬斷奶上產床周轉、1 d休息,工作輕松。這樣可以有效地阻斷疾病的傳播、優化管理、提高人員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進全出。
1什么是豬場批次生產模式
將原有每天都有斷奶、配種、分娩的連續生產管理模式改為以周為節律的生產模式,例如,1周批生產模式、2周批生產模式、3周批生產模式、4周批生產模式、5周批生產模式等。也就是說按照周節律調整生產管理模式,通過控制斷奶時間和注射激素讓母豬集中在一段時間內發情,一段時間內配種,以獲得母豬在集中的一段時間內分娩。
2以周為節律的生產批次的理論基礎
2.1母豬的繁殖周期
母豬的繁殖周期包括妊娠期、哺乳期和斷奶到配種間隔。如果要實現以周為批次的生產,需要讓這3個周期的天數相加之和是7的倍數,妊娠期和斷奶到配種間隔受控力較差,控制哺乳期的時間相對說較為容易,所以我們可以調整哺乳期的時間讓其適應周生產節律。例如,通過統計分析生產數據斷奶配種間隔為6 d,妊娠期為114 d,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哺乳期設置為20 d,斷奶到配種間隔設置為7 d,如表1所示。
2.2產房使用周期的安排
產房的周轉周期(從妊娠母豬上產床到分娩舍終末消毒完成達到再次上產床的條件的時間)設定為7的倍數十分關鍵,以便配種批次可以完整地進入分娩舍,經歷設計的天數斷奶后依然可以按照設計的配種計劃發情配種,從而避免各批次的母豬被拆分和合并。根據豬場的產床的數量設計不同的哺乳期、提前上床時間等,例如可以設計的哺乳期為19 d、提前3 d上產床、終末消毒需要在6 d內完成。
2.3不同周生產節律的對比
豬場的生產批次取決于母豬生產周期的長度和每兩個生產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豬場的生產批次數=生產周期長度/各批次之間的間隔時間,如表2所示。
按照哺乳期為19 d,提前3 d上產床、終末消毒需要在6 d內完成計算得到如表3所示的不同周生產批次的欄位周轉率。
例如統計豬場的配種分娩率為88%,根據表2的參數計算得到表4中的各項參數??芍?隨著批次間隔的延長在對應周的配種和分娩的工作難度相應地增大,在短期內從連續的生產模式轉為周生產模式,1周1個批次相對難度最小且不用使用激素。
2.4周批次生產的優缺點
2.4.1與連續式生產養殖模式相比的優勢
在疾病防控方面將不同日齡的豬只分別在隔離的空間飼養,可以有效防止水平感染,免疫接種便于安排,改善成活率及用藥成本;在營養需求方面可依照不同生產階段、不同周齡體重豬只提供最佳配方,改善日增重、飼料利用率指標;在日常工作方面,將每天都需要執行的工作,集中于短時間內完成,批次之間空欄時間容易控制安排,豬舍硬件的維修、清洗及消毒可集中進行,提高管理效率,工作的計劃性和可預知性強等。
2.4.2與連續式生產養殖模式相比的劣勢
在后備母豬補充和母豬斷奶后5~7 d的發情率的波動,對整個豬場的運營效率和生產的穩定性影響較大;在分娩段管理方面,大量母豬集中配種導致母豬集中分娩,而在分娩段的工作又較為繁雜精細,工作量的陡增對分娩段成活率、母豬斷奶發情率、仔豬增重等核心指標影響較大;在公豬精液供應方面,連續生產模式既定的采精頻率會被打破,短期內需要的精液劑量會增加;在人員管理方面,短期內員工的工作量增大,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較高等。
3在實際中如何設計一周一批生產模式
從以上數據分析,從連續生產模式變為一周一批模式較為容易,并且較其他周批次不需要使用激素, 故以一周一批次為例說明。
3.1準備工作和各項工作時間的確定
統計近一年來的母豬斷奶后發情集中時間,母豬更新率,后備母豬的配種日齡,母豬的孕產期、配種分娩率,根據精液稀釋后的保存時間調整公豬的采精頻率或者預計精液外購數。例如,某豬場將母豬斷奶后發情集中在斷奶后的第5 天和第6 天,妊娠期是114 d、母豬更新率在45% 左右計算,將斷奶日設計為周四,那么主配日在下周的周一和周二,集中分娩在周三和周四,集中補鐵的時間周六和周日、集中免疫的時間在周四或者周五(如圖1 所示)。
3.2一周批次的豬群的周轉情況
以1 000 頭母豬規模,后備利用率大于80%,配種分娩率大于88%,母豬更新率45% 左右,斷奶后5 ~ 6 d 內發情率為80%,在理論上計算每周至少要有45 頭母豬分娩和斷奶,9 頭后備母豬補充、9頭母豬淘汰、51 頭母豬配種,在理論上如圖2 所示。
3.3轉變時的注意事項
高質量后備母豬的補充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圖1 所示在理論上要求每3 周補充34 頭日齡差異在21 d內的后備母豬,經過在后備隔離舍馴化免疫2 個月左右后轉入后備待配舍。實際生產過程中可適當的增加一些補充。
為了實現配種和分娩的一致性,根據豬場的規模計算出每周斷奶的數量,在1 d 內全部斷奶,經過5 個月左右后繁育群的工作達到了周批次生產,再經過5 ~ 6 個月全場就可以實現批次化生產。
實施前所有參與的員工需要做好生產物料和心理準備,因為集中配種和分娩工作量十分大,對先前的認識有巨大沖擊。對配種員和產房管理員的技能考驗較大。在最初開始操作一周節律生產批次時,可適當多配種5% ~ 10% 來保證每周至少要有45 頭母豬的分娩、保證豬場高效正常運轉。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為達到每周理想的分娩頭數,適當多配種一些是有必要的。
從連續生產轉變為一周節律的批次生產,實際原有公豬的數量是夠用的,但在轉變過程中需要改變原有的采精頻率或者延長稀釋后精液的保存時間,所以在操作過程中要嚴密監視公豬的使用,做好外購精液準備。
在周批次生產過程中,主配日雖然很集中,但是仍有很少部分豬的配種日期落在其他區間,這個需要我們做好產房的管理工作。
4小結
周節律的批次生產能夠降低豬群間疾病的水平傳播風險和優化豬場的管理工作。體系在建立的初期生產成績可能會出現波動,但就長遠來看,周批次化的生產降低了由于豬只日齡差異造成的疾病水平傳播,提高豬群的整體健康度,同時使工作安排更加具體,對提高豬場的高效運轉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