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
1)生長發育很快;
2)調節體溫能力差;
3)仔豬免疫力低;
4) 消化器官不發達。
2、針對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如何降低腹瀉
1)營養:哺乳仔豬初生體重1.5kg左右,3-4周齡斷奶時達6.5-8kg,體重增加將近5倍,需供給足夠的營養(給予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易消化的教槽料)。
2)保溫:哺乳仔豬抗寒能力差,尤其在秋冬季節交替時,容易在出生第二天出現拉稀。
這是新生仔豬所處環境溫度較低所造成的。初生仔豬所需環境溫度32-34 ℃,而母豬適宜的環境溫度是18-22℃ 。
解決方案:仔豬出生第一周,在母豬兩側掛兩個帶罩的保溫燈,懸掛高45cm左右,仔豬哺乳時打開,哺完乳時關掉。這樣既照顧了小豬,也兼顧了母豬。
3)吃好初乳:哺乳前用0.1%KMnO4清洗乳頭,保證乳頭清潔。
初乳及其特點:初乳一般指母豬分娩后三天內乳腺的分泌物。豬初乳和常乳成分的差別主要是乳蛋白含量,初乳中高達15.1%,常乳中5.5%。這種差異由初乳中高含量的免疫球蛋白決定。
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是免疫系統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新生仔豬的健康和疾病發揮重要作用。
這里我把免疫球蛋白的分類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但了解了你會對免疫方面有所認知,在生產上有指導意義,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
免疫球蛋白分5類IgG、 IgA、 IgM、 IgD、 IgE。
IgG在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是動物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主力,在免疫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在動物體內不僅含量高,而且持續時間長,可發揮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免疫學活性。初豬乳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占40-70%,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
由于豬的胎盤結構特殊,胎兒不能通過胎盤獲取IgG,只能從初乳中獲取。所以子豬出生后應盡快吃上初乳,以獲得免疫保護。
IgA是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眼結膜等表面分布的免疫球蛋白。對機體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起著相當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一些經黏膜途徑感染的病原微生物。IgA是機體黏膜免疫的第一道“屏障”。在傳染病的預防接種中經滴鼻、點眼、飲水及噴霧途徑接種的疫苗,均可產生分泌型IgA而建立相應的粘膜免疫力。豬偽狂犬滴鼻免疫,起作用的就是IgA。
IgM是大分子免疫球蛋白。是動物機體初次體液免疫反應產生的免疫球蛋白,在抗感染早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檢測IgM抗體進行疫病的血清學早期診斷具有意義。 IgM有抗菌、中和病毒和毒素等免疫活性。
IgD的生物學功能還不明確。
IgE在血清中含量低,是一種親細胞性抗體。主要參與過敏反應如參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和濕疹等發病機制調節的主要抗體,在抗寄生蟲感染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初生仔豬小腸特點
豬小腸在一生中經歷兩次形態和組織學變化。第一次是在出生時,第二次是在斷奶后。 在出生后24小時內,新生仔豬的小腸壁通透性較大,免疫球蛋白可以被完整吸收,不經過轉化就吸收到血液中去,直接發揮作用;新生仔豬的小腸壁在出生24小時后通透性變小,此時就不再能夠吸收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出生后36小時幾乎不能吸收IgG。另外,初乳中的母源抗體在母豬產后最初的6小時內含量最高,24小時后急劇下降。
研究表明 :
所以要確保仔豬在出生后6h吃夠600g初乳,讓仔豬獲得足夠的保護,降低腹瀉發病率。
實踐表明豬舍內有害氣體、粉塵及病原微生物均在50cm以下濃度最高,仔豬所處環境條件差也容易發病。產床要高于地面50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