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場的效益好不好,關鍵在母豬。而母豬發揮效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母豬的生產性能,提高母豬生產性能的一個關鍵方法是縮短母豬非生產天數。
母豬作為豬場的“印鈔機”,提高其生產天數才能最大程度的的為豬場帶來經濟效益。其中,非生產天數是指成年生產母豬和超過適配年齡的后備母豬(大于230日齡)既沒有妊娠,也沒有哺乳的天數。其中斷奶至配種有3~6天的生產間隔是必需的,再次期間母豬要準備發情,所以這叫母豬的必需非生產天數。本文主要是講解如何縮短母豬非必須非生產天數,供大家參考。
保證優良的后備豬利用率
后備豬應在180天左右入群(根據場內規程以及部分管理軟件的設置),而后的25天-30天左右開始陸續發情配種,如何更好的完成誘情、查情及配種等工作,既能保證后備豬最大比例的進入繁殖群(95-98%左右),同時盡可能少的出現后備豬返情是保證非生產天數降低的關鍵。
縮短斷奶至再配時間間隔
加強哺乳母豬的飼養,縮短斷奶至配種間隔天數。研究表明斷奶母豬的體況與斷奶至配種間隔天數存在密切關系,加強哺乳期間母豬的管理,盡量減少母豬哺乳期間體重損失是縮短斷奶至配種間隔天數的關鍵,可通過細致的飼喂管理、提供充足飲水,以及改善環境來降低這方面的影響。在不浪費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證產后7天的母豬采食量最大化。
保證有效的配種工作及精液質量
做好豬的查情及配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應嚴格按照豬場操作規程,同時在配種期間盡可能的模仿公豬的生理特性,給予母豬最大化的刺激。減少返情比率,提高分娩成績。
及時發現返情母豬并再處理
將配后母豬的查情作為每日的例行工作,尤其對于配后18~23天的母豬,70%以上的返情都是這一階段發生的,可使用公豬查情;或者在配種后23天到35天完成至少2次的B超妊娠檢查工作,及時的排查出空懷母豬并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減少后期流產及死亡率
母豬中后期的流產以及死亡對于豬場經濟利益的損失是最大的,生產上應施行精細化的管理,制定針對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方案并嚴格執行,以最大程度上的減少該類情況的發生。
及時、主動、有效淘汰
母豬適時淘汰可以保持基礎母豬群的活力,一般來說斷奶后的淘汰是最為經濟的。
雖然說縮短母豬非生產天數可以有效增加豬場效益,但是一定要先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等工作,視各豬場的情況而定,不可盲目減少天數,提前斷奶或配種,反而導致母豬生產性能下降,有弊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