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偽狂犬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是由偽狂犬病毒誘發。偽狂犬病毒具有較強的變異性與進化性,疾病陽性感染幾率居高不下,加之規模養殖中管理與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大量外購種豬及頻繁交易,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疾病蔓延擴散的風險不斷加大。
一、偽狂犬病發生的原因
1、豬種購買不規范。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消費水平也相應升高,豬肉價格隨之不斷攀升,由此規?;B殖場急于擴大建設規模,到處大量購買豬種。大規模豬種流動加大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2、仔豬免疫方法不當。部分防疫工作人員疫苗使用知識不足,也未能認真閱讀相關說明書。一般情況下,防疫工作人員一概用生理鹽水稀釋各類不同疫苗,如此將很難保證疫苗的實際效價。
濫用抗生素。研究發現,在免疫前后使用抗生素會影響到疫苗免疫效價,如磺胺類、四環素、氯霉素、糖皮質激素及卡那霉素等藥物會抑制病豬的抗體形成,降低免疫效果。因而,在免疫前后避免或盡量不使用抗生素尤為重要。
二、偽狂犬病的防治對策
通過分析上述影響因素,養殖戶可從規范豬種、免疫方法與程序,以及做好清潔消毒工作等方面進行防治,降低豬偽狂犬病發生的風險,提高經濟效益。
1、規范豬種引入,堅持自養自繁。引入不健康仔豬是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因而,規范豬種引入是疾病防治的首要工作。養殖戶應注重從專門的養殖場購買仔豬,強調仔豬引進的質量保證。在購買過程中應保證仔豬來源于陰性豬場,并做好必要的消毒、隔離,以及檢疫工作。仔豬來源于陰性群,也應對其進行隔離,并于40天~60天后進行采血檢查。在一定條件下,養殖戶可實行自養自繁。
2、規范免疫方法與程序。防疫人員應認真閱讀免疫說明書,嚴格按照要求操作,并嚴格使用專用稀釋液對疫苗進行處理,避免操作不當而造成免疫失敗。大多數規模養殖場很難控制偽狂犬病毒傳播,這一情況與缺乏正確有效的免疫方法有極大關聯。傳統上常用的免疫疫苗有滅活苗、弱毒苗,以及基因缺失苗,將三種疫苗的免疫原性相比較,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性更為突出,值得推薦使用。母源抗體消長的規律是仔豬首免的依據標準,一方面要降低對母源抗體的損傷與干擾,另一方面要拮抗病菌的傳播與感染,有效規避免疫空擋。
3、定期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首先應加強豬舍的清潔消毒工作,每周進行1次~2次全面性消毒,清掃相關的垃圾及廢棄廢物,無害化處理使用過的疫苗,并嚴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控制豬圈周邊人員或車輛的出入,防止基因重組或病毒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