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2014年之前,我們經歷了連續三年的虧損期,而在更之前的日子里,養豬人深陷豬周期的暴漲或暴跌的泥潭里難以自拔。我們痛恨并且懼怕豬周期,殊不知,豬周期的形成與我們有著前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不希望再做“過山車”,可是我們舍不得暴利。如此一來,豬周期的循環就像一個迷宮,我們急切的想要出來,卻又迷戀著里邊的偶然性的驚喜。
但是2014年生豬養殖業巨虧,市場開始洗牌,大量的小豬場和散戶退市,大規模場也紛紛減產,因為虧的實在是太多了。隨后,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實施后,市場洗牌還在持續,不達標豬場依舊被退市,即便是達標的豬場也面臨著成本增加的壓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養豬人的投資和擴產變得逐漸理性,在市場改革之下,很多人已經清楚,靠投機獲取暴利的養豬時代已經過去,而且當下是養豬場自我完善和提升競爭力的時期,養豬業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步入成熟階段。
在環保和供給側改革的共同影響之下,“南豬北移”已經是生豬養殖業的戰略性布局。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畜牧業的結構改革主要提到了生豬布局改革的問題。而且其中明確的表示了養豬業的出路北方。
南方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為了重返青山綠水,南方很多地區成為生豬禁、限養區,自然北方地區為了逆補產能的不足成為了潛力發展區。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在“當前畜牧業主要形勢與任務”報告中也指出,南豬北移趨勢明顯,大企業紛紛在東北以及內蒙古建場,如果產能完全釋放,將新增出欄1億多頭。
但是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北方地區的環境承載力,不要重蹈覆轍。希望“南豬北移”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當然,政策也指出生豬“北移”,不是單純養殖,還要布局整個產業鏈,把東北打造成全國豬肉產品生產基地。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發展軌跡,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