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隨著禁養區生豬養殖場關閉或搬遷最后期限的臨近,“南豬北養”趨勢日益明顯。不少養殖同行認為在東北養豬不僅有國家政策支持,環保壓力小,養殖成本低,那么真的是這樣嗎?如今,養豬環保南北一盤棋,北方養殖壓力逐漸增大,東北地區做好準備了嗎?
南豬北養東北地區如何接棒?
成本低、選址易,大型豬企進駐帶動規?;?/p>
目前,從溫氏、牧原、雛鷹、正邦、天邦、大北農、新希望、金新農等上市公司公開發布的信息中,可以統計出這些企業在東北計劃布局的總產能將超過5000萬頭/年。
“現在整個生豬產業在向東北轉移,從生豬企業在遼寧的落地情況看,‘公司+育肥豬場’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遼寧省畜牧獸醫局產業處處長劉懷野介紹,在這種模式下,周轉金由公司墊付,養殖戶只需要出建豬舍的錢,一般兩三年就能回本。
不少豬企選擇落地遼寧是出于成本考慮。“遼寧是玉米主產區,玉米調結構、去庫存的壓力比較大,飼料成本低。”北鎮市大北農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毅說。“相較于南方,這里的土地資源更為豐富,養殖場布局選址都更容易一些。”劉毅道出了豬企愿意在此落地的另一個原因。
大型豬企的落地帶動了遼寧生豬產業向規?;D變。據了解,在南方大型豬企進入遼寧之前,當地大多是中小規模的豬企,存欄量超過萬頭的不過百余家。而現在,隨著大型豬企的進入,一家豬場能養1萬頭母豬,一年就能產20萬頭仔豬。
南豬北養也給當地原有的生豬養殖業者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帶動當地生豬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大型豬企的進入也給當地中小型養殖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北遷的大企業勢頭很猛,吸收了不少本地的養殖戶和養殖基地。”遼寧阜新原種豬場場長鄒德華感慨,由于不少本地養殖戶選擇與大企業合作,再加上市場行情的影響,原種豬場這批種豬的訂單量比以往少了近20%。
“我們現在是靠質量信譽在支撐,雖然流失了一部分客戶,但是總體來說還算穩定。”鄒德華說,雖然種豬價格相對平穩,但單靠生產種豬,企業很難生存下去,所以未來一方面會尋求與大企業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有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產業鏈的可能。
環保沒做好,到哪里養豬都一樣!
前段時間,中糧赤峰公司的百萬頭養豬項目被指污染內蒙,環評未過被罰12萬的消息引起了人們對南豬北養所帶來的環保問題的重視。“南豬北上”成為中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大勢,令人擔憂的是,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并不成熟的當下,污染可能也一起北上了。事后,中糧也發布公告承認其下屬公司污染環境的問題,并計劃了再投入了5000萬搞環保項目。
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遼寧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年底前要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沈陽:已劃定禁養區范圍78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的5.89%。這些禁養區分別位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濕地公園、遼河保護區。并規定畜禽禁養區劃定后,一般5年內不作調整。
葫蘆島:2017年10月底前將完成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及養殖專業戶的依法關閉或搬遷工作。
由此可見,不僅是南方水網地區的環保壓力大,環保風暴也逐漸席卷北方。在2017年中國生態環保大會上,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介紹到,中國31個省(區、市)均已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至2017年底,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等14個省(市)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與此同時,北方12省已發布禁養倒計時,其中就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養豬環保南北一盤棋!
政府如何做好市場引導、產業鏈延伸以及生豬產業的轉型
因此,養豬場出路何在、資金從哪來、產業鏈如何延伸等,是引進企業和當地養殖戶需要共同面對的現實問題。
大型豬企的強勢表現并不意味著大體量養殖場是生豬養殖業今后唯一的養殖模式。支持養殖大戶、家庭養殖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才是生豬產業轉型發展的題中之義。
目前,在養豬環保全國一盤棋的形勢下,南方經歷了暴風驟雨的風暴之后,豬場環保的重心正在北移。但是,北方的豬場環保應該怎么做?糞污應該怎么處理?如何真正實現種養結合?這些,都在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執政智慧,更關系到北方養豬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