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2012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1.94億噸,正式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但隨后這三年時間,飼料產量一直徘徊在1.9億-2.0億噸之間,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與此對應,行業整合速度加快。突出表現為:產能明顯過剩,競爭明顯加劇,利潤明顯降低,4000多家飼料企業退出市場,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中國飼料業與中國養殖業的發展基礎并不牢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要實現轉型升級,很有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十三五”期間,飼料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恐怕只增不少。
從短期來看,隨著中國養殖業去產能化、結構調整加速,中國飼料業“十三五”將迎來一個震蕩中總體緩慢上升的階段。而且驅動力主要來自于產品結構調整而非絕對飼養量的增長??梢灶A見,大型飼料企業與中小飼料企業之間、大型飼料企業之間在產品、價格、營銷、促銷等多個層面短兵相接,總體攻防戰更加激烈。大多數飼料企業依然奉行“寧丟利潤,不丟市場”的策略,將價格作為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砝碼,而其中一個代價就是:獲取利潤的難度越來越大。
為避開日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更準確地說,也是為了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更高的利潤,一些飼料企業或者主動向養殖端延伸,或者積極布局終端,探索與養殖端的專業合作,或者成為大型養殖場的代加工廠。無論選擇哪條道路,對于飼料企業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都將提出更高要求。其實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很多人只看見成功者,比如溫氏,而現實卻往往是“一朝功成萬古枯”。
專業化與產業化不存在孰對孰錯,市場那么大,并不是非此即彼,這種辯論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飼料企業想做的與能做的是否真正匹配,這跟跑馬拉松一個道理,一開始沖得很猛的,不一定能拿到冠軍,也有可能最快消耗完體力。這些年來,很多飼料企業喊出銷量超過1000萬噸,養豬出欄超過1000萬頭,大可不必過分較真,有時是為了品牌宣傳,有時是為了鼓勵士氣,有時候是為了融資,有時候是為了擾亂競爭對手。對于中小飼料企業而言,“走好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不失為一個好策略。只是在現實當中,很多飼料企業在評估未來時,總容易把“收益”想得太好,把“挑戰”想得太少。
從長遠來看,中國飼料業雖然正在經歷一段痛苦的自我調整,但機遇仍然大于挑戰。未來五年,中國飼料需求持續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機遇多、空間大、潛力足的基本特征沒有變;肉類消費穩步增長的良好支撐和條件沒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優秀飼料企業迎來擴張良機的格局沒有變。這五個“沒有變”是對中國飼料業發展環境和方向的客觀認識,應該成為飼料企業做出決策的重要判斷依據。
附:2016年中國飼料產量簡析
2012年以來,中國飼料產量增速明顯放緩,遭遇多重壓力,利好與利空因素共存,市場博弈更趨復雜
2015年豬料同比下滑3.2%,十分少見。產能恢復低于預期,豬料市場重回增長軌道易,恢復高速增長難。
祖代肉雞引種持續減少對肉禽料需求的影響逐漸釋放,有空間,但有限
蛋雞養殖業仍處發展軌道,蛋禽料需求有望上升,重點關注蛋禽養殖業由產區向銷區,由北方向南方轉移。
多數水產養殖品種持續虧損,養殖戶轉養品種、改變養殖模式,再加上天氣因素影響,水產料發展空間依然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