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編者按:
有蟲治蟲,有病治病,大多數農藥控制作物病蟲害都是以直接殺死或抑制病蟲為目標。而今,一種新型植物免疫誘抗類產品陸續被研發并投入使用,它對農作物病原菌沒有直接的殺滅作用,而是通過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統并調節植物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能力,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植物疫苗”。它開辟了植物保護的新思路、新途徑,對于農藥減量和病蟲綠色防控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近年來,毒氟磷、阿泰靈、S-誘抗素、海島素等一批具有免疫誘抗活性的國內自主創制產品相繼問世,植物誘抗劑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1、免疫誘抗劑成市場新熱點
安全性高、作用譜廣、適用于多種作物的免疫誘抗劑產品,因為在提高植物抗病性和抗逆性上的優異效果日漸受到認可。據了解,目前國內研究較多的免疫誘抗劑典型產品包括天然赤霉素、蕓苔素內酯、氨基寡糖素、殼聚糖等。其中,氨基寡糖素登記產品54個,蕓苔素內酯登記產品40個,逐步成為農藥行業的登記熱點。氨基寡糖素和蕓苔素內酯基本上以水基化制劑為主,符合綠色農藥的發展方向。
針對茶樹、果樹、水稻、中藥、煙草等作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團隊研究的創新產品如毒氟磷、香草縮醛、海島素,是當前較好的免疫誘抗劑,對抗病、抗逆、增產和改善品質有較好的作用及應用前景。
相關專家指出,苯并噻二唑(BTH)是最早也是最傳統的誘抗劑,國內自主創制產品還包括毒氟磷、阿泰靈等,異噻菌胺在日本登記,主要用于水稻的病害防治。從國內的很多相關試驗來看,植物誘抗劑沒有直接的殺菌活性,病菌不易對其產生抗藥性,而且防治譜非常廣,也可與化學藥劑混用,達到增效或治理抗性的目的。
除了現有的一些誘抗劑以外,目前市場上已登記的一些殺菌劑產品同樣具有誘導抗病的功能。比如吡唑醚菌酯,一方面能夠殺滅病菌,另一方面也能夠誘導植物產生抗病性,在歐洲是按照植物健康類藥劑進行登記。
2、找準破解推廣難的鑰匙
“發病后打藥沒效果和沒發病打藥看不出效果,是困擾誘抗劑推廣的一大難題。”中保綠農科技集團總經理陳昶認為,免疫誘抗劑的效果不能簡單和化學農藥對照,必須找到合適的防治對象,農民對其認識不足,需要花大力氣去做示范推廣。
由于植物免疫誘抗劑對病原真菌沒有直接的殺滅作用,精準市場定位、集成應用成為了其打開市場的關鍵所在。
由中國農科院自主研發的阿泰靈(6%寡糖·鏈蛋白可濕性粉劑)是一個典型代表。針對阿泰靈的推廣,中保綠農總結出“12345”經驗:“一個概念”是“植物疫苗”;“兩個現象”是提高葉綠素含量、增加作物須根數量;“三個用法”為拌種、噴霧、灌根;“四個功能”包括抗病、增產、提高品質、緩解藥害;“五方受益”包括作物受益、農民豐收、經銷商受益、企業受益、環境受益。阿泰靈在登記之初將防治對象定位于番茄病毒病和煙草病毒病,并在上市第一年度取得了7000萬元的銷售佳績。上市兩年多時間,銷量達300多噸,在全國28個省區開展了試驗示范,推廣使用面積1000多萬畝。
茶葉是貴州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達700萬畝。茶樹生長過程中,由于長期受低溫、陰雨天氣影響,貴州省中高海拔區域的茶樹普遍發生病蟲害。針對這個問題,貴州大學牽頭開展了茶樹全程免疫誘抗控害技術體系的構建,包括從首年的封園、開展配方施肥、茶園修建,一直到第二年早春3~4月誘抗健身、5~6月早期控病,并加強農藝管控等。全省12個茶葉主要產區構建30多個防控基地,為貴州的龍頭企業和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技術支撐。通過這種安全、高效的措施,目前已完成數千個批次的成品茶檢測,并幫助企業的產品打入嚴苛的歐盟市場,順利入駐星巴克等,僅2016年就獲得星巴克250噸訂單。
3、需要加快應用技術研發
當前,中國農業仍然面臨著病蟲害防治任務重和農藥投入減量的雙重壓力。市場上的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結構不合理,主要的減量措施以非農藥措施為主,缺乏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
植物免疫誘抗劑改變了傳統農藥的使用觀念和用法,符合植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植物免疫誘抗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
貴州大學教授楊松認為,免疫誘抗劑對于推動作物健康為目標的全程免疫調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要加快免疫誘抗劑的產業化發展及應用技術研發;推動農藥減量化和全程免疫調控為特點的綠色農藥的創新與應用;推動企業與高校融合,研發高工效免疫誘抗劑使用技術,提高其市場占有率,產生國際著名品種;強調農藝措施、生態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學減量防控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技術集成,實現“綠色防控為主、化學減量防控應急”;推進綠色免疫誘抗劑全程植保技術和體系建設,為以區域和作物健康為代表的重大病蟲害防控提供全程免疫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