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流感是家禽行業繞不開的話題,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創傷,近期H7N9疫苗的全國免疫給行業帶來了一絲希望,但是如何看到接下來的疫病形勢呢?
2017年7月27日,在廣西南寧,由廣西玉林水產畜牧協會、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17年秋季禽病防控高峰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繼勛老師就此話題分享了他的研究和建議。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繼勛
全國傳播、地區散發
自2013年開始,本次已經是第5波人感染H7N9疫情了,發病時間、地區均比前幾輪有所擴展,7月份依舊有人感染,說明環境中病毒對人的感染并沒有停息。據國家衛計委統計,第5波H7N9基本發生在國內的26個省160地市600縣1210鄉,呈現高度散發,發病人數多為有基礎病的老人,農村發病人占48%。但從感染地人口基數來看,H7N9病毒感染人仍然是小概率事件,且并不能人傳人。
對家禽業而言,對雞表現高致病性的毒株在兩廣、湖南形成流行并向全國傳播呈散發感染,全國大部分地區仍以低致病性毒散發為主或呈地方性流行,同時有少量高致病性感染發生。農業部監測家禽H7N9流感病毒抗體和抗原報告顯示,各省均發現有H7N9病毒蹤跡,全部陷落。
從SPF雞攻毒H7N9高致病性病毒試驗顯示,48小時之內雞死亡率高達100%,有典型高致病性特點。若選2013年鴿源H7N9低致病性病毒做滅活苗,試驗表明HA抗體大于2的6次方時對強毒攻擊可100%不死亡,剖檢也未發現可見的病理變化。
趙繼勛教授分析認為,目前農業部發布的原始毒株來源也是2013年鴿源毒株,因此現有的疫苗免疫保護效果應該很不錯。只要今年9月底全國范圍,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做好家禽,重點是雞H7N9流感疫苗免疫,第六波人感染發病將明顯減少,雖然很難杜絕少數散發病例。
認清形勢,做好免疫
2017年2月,衛計委和農業部在哈爾濱舉行協商會議,達成以下共識:
1、污染的禽、雞是人感染的來源;
2、活禽市場使病毒混合、放大是主要的傳播機制;
3、病毒尚不能人傳人;
4、高致病性毒株出現對養禽業威脅巨大;
5、疫苗可有效降低病毒在禽的復制和傳播。
會商建議:
1、堅定關閉活禽市場,加快冰鮮品流通上市;
2、盡快完成免疫論證;
3、推動黃羽肉雞標準化、集約化;
4、家禽業改造升級需要提供資金;
5、完善雙方合作和信息共享;
6、加強對生態、流行病學、臨床救治的研究;
7、做好流感大流行的應對準備。
根據會議共識的內容,趙繼勛教授認為,以后再也不能說人H7N9感染與禽無關,也不要爭論加不加禽字,這些對行業已經無助于事。隨著高致病性H7N9病毒出現并流行,若處理不當導致病雞進入流通渠道,短短幾個月便可以傳遍全國,這也是導致第5波至今仍結束不了的原因。而無規律、隨意性地關閉活禽市場阻斷了流通,造成消費者信心崩潰,家禽業損失嚴重。官員、學者在這場災難中扮演什么角色需要自問自責,休市政策制定者需多換位思考,廣大養雞人也應該樹立獨立思維,進行自救。
現在形勢下,雞免疫疫苗已成為不爭的必須采取的防控措施,但局部免疫不可取,要全國性免疫,鴨、鵝甚至鴿也要認真考慮在內。免疫需要在今年9月底之前完成,因為候鳥南遷往往是下一波疫病發生的開始,從往年的規律上看,人的病例10月就會出現,家禽應在9月就可以散發感染。因為H5亞型禽流感流行情況的變化,H7 Re-1和H5 Re-10、H5 Re-8毒株的聯苗是首選,免疫程序和過去一樣。
活禽保留,改造升級
趙繼勛教授提出,不能一味的關閉活禽市場,應當考慮活禽市場在消費信心中所起到的作用,一關市場,所帶來的是消費信心的崩塌,進而引起多米諾效應,帶來整個行業的災難。破壞容易建設難,堵不如疏,保留市場,改變活禽市場經營方式或許更好。
“讓經過檢測的好雞走上市場,讓活禽市場有獨立的具有良好生物安全的場地和設施,讓運輸有不被污染的車輛,讓活禽市場的銷售和購買者分割讓每天消毒成為可能,讓活禽市場流通起來,讓消費者恢復信心,這才是養禽人該做的事,才是自救的良策。” 他建議,四個“1”中的一周一消毒是不行的,每天清零每天消毒才可取。
生產端要改善養殖模式,進行合理區域布局,規?;?、集約化,提高科學性、自動化是必然之路,這不僅僅是環保、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是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和疾病防控的需要。同時免疫防控的執行越好越早,則變異帶來的危險性越小。但趙繼勛也希望疫苗防控只是不得已的應急良策,一旦能維持兩年的散發就應該回到撲殺的正確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