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場的生產場長是最關鍵的,也是現在最缺的。在豬場,生產場長哪個階段的技術都得會,缺什么人都得他先去頂上。
有人說,干過生產場長的人什么都能干。生產場長最主要的不是他的技術,也不是他的管理水平,而是他的人品。人品不好的生產場長,人家給點回扣,他可以把懷孕母豬當淘汰豬賣出去。這樣的場長能力越強,破壞性越強。所以要找一個人品好的生產場長,即使他的能力不行,管理水平不行、技術水平不行,通過時間,通過培訓都可以慢慢提高。
另外生產場長責任心要強,半夜打雷了,第一個起來的肯定是生產場長。每天吃晚飯,看天氣預報的也一定是生產場長。200頭以下母豬的豬場生產場長,可能技術水平高于管理水平,因為老板可以自己管理,而600頭母豬以上的豬場,老板自己干;累死他也干不過來。這時候,對生產場長就要求管理水平重于技術水平,主要是管理人。
作為生產場長,即使你已經干了50年,也別指望坐在辦公室中,一天溜一圈,豬就沒問題,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生產場長要“腿勤”。
一個600頭母豬的豬場,假如一個豬舍按100米計算,需要20個母豬舍。生產場長每天至少需要不定期的每個豬舍走3~4趟,這樣走下來,一天就是12~16公里,生產場長的腿不到豬舍,他就沒法發現問題。豬場不是天天發生大問題,而是由一些小問題積攢起來發展成大問題。如果不去,就發現不了。生產場長如果每天沒有轉過豬舍,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場長。
第二、生產場長要“眼勤”。
不光要看豬,也要看人,看設備。并且要看仔細,要發現問題,管理就是發現并彌補漏洞。
第三、生產場長要“嘴勤”。
發現個別問題,當時就解決。發現普遍問題,當時就開會。千萬不能等問題積累了一大堆,再一個個地去解決,如果這樣,飼養人員就蒙了,他不知道改哪幾個錯。發現一個。解決一個,這樣持續兩年,大家都知道該怎么干了,這個豬場的管理就好干了;最好的管理者,就是讓技術人員﹑飼養人員形成一種按你的思路去做的習慣。
第四、生產場長要“手勤”。
我剛畢業的時候,作為獸醫,每天跟生產場長轉。每天到產仔房,一般都是飼養員喂頭份料的時候,豬一站起來,就要排便,生產場長一看見,就拿起掃帚掃,你想飼養員怎么想?場長都親自掃了,誰也不敢對產床的衛生放松。我當生產場長的時候,才20多歲,下面的人都不服,我告訴飼養人員要達到這個標準,飼養員就說他干不過來,達不到那標準,我就親自干了一天飼養員的工作,然后在下班的時候把我干的指給他們看,我對他們講,我是個學生,沒有干過重體力活,我能干到這個程度,他們要是干不到,那就不能怨我。很多事情即使你看10年,如果沒有親自干過,你說話也沒有底氣。為了更好地管理別人,你就要干,你就會。
第五、生產場長要“腦勤”。
養豬有什么訣竅嗎?我說沒有。養豬有什么高科技嗎?有,但是不多,特別是在生產一線就更少了。要把豬養好,主要是四個字,一是辛苦,二是“思考”。為什么有的豬場,沒有什么高學歷的人員,但是干的很好?就是因為辛苦。養豬還要動垴,善琢磨。不怕豬活不了,就怕不琢磨。多琢磨,時間長了,養豬人自己就是專家。
豬場努力的方向只能是飼養管理。飼料,搞營養的人會弄;豬病,豬場不可能依靠一把解剖刀就把藍耳病搞定了。豬場努力的方向就是飼養管理,尤其是管理。豬場的管理到位,人心齊,飼養員把你的豬當成他家的豬養,這樣的豬場不能說不得病,但是得病的次數和機會都很小,并且每次疾病的損失也小。
第六、生產場長要“耳勤”。
豬場大,生產場長不可能每個豬都掌握,你要同員工,同技術員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