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喬治亞大學家禽推廣學家Brian Fairchild探討了溫度和雛雞生理;溫度對雛雞生長性能的作用;相對濕度、通風和光照以及能量保存的重要性。
育雛雞雛的主要目標是有效經濟地給生長雞提供舒適健康的環境。溫度、空氣質量、濕度和光照是重點考慮因素。在育雛期間不提供合適的環境會導致雛雞生長發育遲緩、飼料轉化率下降以及疾病、淘汰率和死亡率增加從而降低養雞業利潤率。
溫度和雛雞生理
維持合適的溫度是雛雞育雛的關鍵,尤其是在雛雞生命的前兩周,雛雞自我代謝調節能力較差不足以控制體溫。因此,雛雞依賴環境溫度來維持最佳體溫。如果室溫下降,雛雞的體溫也會下降。同樣,如果室溫提高,雛雞的體溫也會上升。
在育雛期間過冷或過熱會導致雞只生長慢、飼料轉化率差,疾病易感性增加。必須采取合適的育雛措施來維持體溫,這樣雞只不需要通過代謝喘氣或產熱來維持體溫而喪失能量。
研究已經表明雛雞大約在12-14日齡時才形成自我調節體溫的能力。如果體溫下降或增加1度雛雞很容易受到應激。一旦體溫變化雛雞會嘗試代償性地彌補,這就意味著對生長性能產生了不利影響。0日齡雛雞的體溫大約為103°F (39°C),但是到5日齡時體溫為106°F (41.1°C),與成年雞只一樣。
極端(高或低)溫度通常會造成雛雞死亡,但是即使微冷或微熱也會影響雞雛的生長性能但不會致死。雛雞傾向比成年雞只更能耐受高溫,高溫延續一段時間會增加死亡率并對生長性能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雛雞遭受低溫會削弱其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因此,遭受冷應激的雛雞生長性能會下降,疾病易感性會增加。冷應激雞只會出現較高的腹水發生率,在加工廠的死亡率和淘汰率也會增加。
研究在80°F或90°F下育雛的雞只具有較好的體增重、飼料轉化率和成活率。在80°F以下育雛的雞只生長速率低于高育雛溫度處理組。在這些溫度下飼養的雛雞體重跟不上,因此,在達到上市日齡時體重低于合適溫度下育雛的雞只。低溫育雛的雞只不僅生長速率下降,而且它們會消耗更多的飼料以保持自身暖和,從而降低了飼料效率,增加了飼料成本。
溫度和雛雞生長性能
育雛期間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維持雛雞在其舒適區,雛雞不需要利用能量來增加或去除體熱來維持體溫。
當雞只所處的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舒適區環境溫度時,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來維持體溫。這多余的能量最終會通過消耗飼料來提供。因此,來自飼料中的能量將被用于維持體溫而不是生長和發育,這就造成飼料轉化率下降。因此,環境溫度在決定產肉成本或培育小母雞上發揮主要作用。
合理育雛不僅包括維持合適的溫度而且還包括良好的管理細則的使用。育雛溫度會隨著熱源是熱風爐、傳統的育雛器或輻射育雛器而變化(表1)。注意表1中的溫度是指設定提供90°F (32°C)地板溫度時的空氣溫度。
在育雛時,地板溫度很重要。研究表明在將雛雞放入雞舍時平均地板溫度必須為90°F (32°C)。熱風爐需要設定較高的溫度,因為它們要先加熱空氣,然后讓加熱的再加熱地板。傳統的傘式育雛器直接將大約40%的熱量用于加熱地板,60%的熱量用于加熱空氣。輻射式育雛器大約90%的熱量用于地板,10%用于空氣。因為傘式和輻射式育雛器直接將更多熱量用于地板,這樣用于獲得理想地板溫度的空氣溫度就低于熱風爐所需的空氣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