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緊圍繞“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等關鍵詞,通過分析研判畜牧業當前瓶頸、未來需求,從而準確把握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
(一)供給結構合理調整
調什么、怎么調,這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要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協同發展。一是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畜牧業產值比重。畜牧業產值比重是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美、法、日等國2013年畜牧業產值比重分別為44.3%、49.1%和54.6%,而我國僅為32.3%,畜牧業發展空間巨大。二是調整畜種結構,優化品系性能。從畜種結構看,生豬、蛋雞等耗糧性畜種比重較大,而牛、羊、兔等草食畜種比重較??;從畜禽品系看,生產性能一般的品系較多,特色的、優質的、高產的品系較少。三是調整區域結構,統籌養殖布局。根據環境容量、農牧結合、產銷順暢、循環發展的要求,統籌調整區域養殖布局。目前,我國個別地區飼養量明顯超過合理載畜量,應采取調減措施,引導畜禽養殖向非超載區轉移。例如我國珠江三角洲水網區,生豬養殖量已經超出土地承載能力,要嚴格控制養殖總量,加快退出禁養區內生豬規模養殖。四是調整產加結構,提高畜禽產品加工比例。畜牧業是農業產業之中最容易形成六次產業的領域,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的典型行業。目前我國畜禽產品加工明顯不足,例如2014年發達國家乳制品加工轉化率為80%,而我國僅為20%,亟需推動種養加一體化發展。
(二)畜產品邁向中高端
隨著我國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消費迫切需要中高端產品。“中高端”引領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要從種子源頭抓起,轉變生產方式,提高加工檔次,培植品牌產品。一是提升良種覆蓋率。要統籌兼顧引種、保種和品種培育工作。在引種上,要考慮我國自然氣候條件、資源稟賦狀況與引進品種生產性能的契合度,提高產品產量;在保種上,要考慮地方優良品種的特色優勢,保障生物多樣性,儲備遺傳物質,也要考慮地方品種的合理開發利用,形成產業化;在品種培育上,要考慮新品種的生產能力、適應能力、風味口感等因素,提高產品特色。二是轉變養殖方式。良種的“良”要通過特定的生產方式來實現,而目前我國畜禽規模養殖水平僅為54%。在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從粗放飼養向集約飼養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從單純注重產量向產量質量并重轉變,從糞尿污染嚴重向綠色循環發展轉變。三是提高加工流通水平。“好”的畜產品是“養”出來的,也是“加+運”出來的。在加工工藝上,產品要不斷細分,強化標準意識,向精深方向發展,提高整體加工檔次;在流通儲存上,向全程冷鏈發展,保障產品新鮮程度。四是培育知名品牌。在大力推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品牌意識,大力培植畜牧業名牌產品,實施品牌戰略,擴大品牌效應,提高品牌市場占有率。
(三)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底線和紅線。我國2015年畜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9.4%,但往往“小概率大事件”,嚴重威脅城鄉居民身體健康。一是有效防控動物疫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針對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豬瘟、小反芻獸疫等動物疫病,要應免盡免,制定應急方案;針對其它動物疫病,要全進全出、消毒凈化、處置得當、有效控制,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傳播。二是堅決防范藥物殘留。杜絕使用違禁獸藥、疫苗、飼料添加劑等藥物,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降低畜產品藥物殘留風險。三是嚴格防止二次污染。畜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極易滋生致病的病毒、細菌、微生物,以及形成保鮮劑、防腐劑的藥物殘留,必須全面防范。四是全面強化質量監管。針對畜牧生產、疫病防控、飼料獸藥、屠宰加工、檢疫監督等領域,要建立全過程、全環節、全要素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強化飼養檔案、強制免疫、官方獸醫、職業獸醫、定點屠宰等制度建設,全面履行《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規所賦予的監管職能。
(四)飼草飼料科學利用
飼草飼料是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基礎和保障??茖W合理地開發利用飼草飼料資源,穩定生豬家禽生產,加快發展牛羊兔等草食家畜,是調整畜牧業供給側畜種結構的重要內容。一是積極擴大飼草飼料種植。牢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借助玉米去庫存的客觀要求,以“糧改飼”為突破口,擴大青貯玉米、優質牧草種植面積,滿足節糧型、食草型畜禽發展,合理配比“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提高土地產出效率。二是合理利用草山草坡。我國草山草坡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隨著農村人口減少,出現了大量荒蕪、閑置、浪費現象。例如南方地區草山草坡可供開發利用面積約7億畝。但其中的38%沒有利用,載畜潛力很大。三是充分利用秸稈資源。秸稈過腹還田要比直接還田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也能夠避免秸稈焚燒所引起的各種問題。我國每年各類秸稈產生量約8億噸,而飼料化利用的比例不到30%,大部分秸稈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五)畜禽糞污綜合治理
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最大的來源,畜禽糞污的COD占到農業面源污染中全部COD含量的90%以上。要按照“3R”原則,加快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與利用。首先,減少畜禽糞污直接排放量,即排放減量化(Reduce)。據測算,1頭豬產生的BOD相當于13個人的產生量。對于新建養殖場,要按照清潔生產要求,做好規劃設計,統籌安排節電節水、糞污清理、資源化利用等各環節,減少糞尿對環境的直接排放,從源頭上控制畜禽污染排放量;對于原有養殖場,要加強基礎設施改造,減少畜禽養殖對環境的危害。其次,物質再循環,即資源化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我國每年畜禽糞便產生量約38億噸,綜合利用率只有50%左右。從構建“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循環生態系統角度出發,要按照立體化、循環化、無害化的要求,促進畜禽糞便轉化為優質肥料和清潔能源,推廣高效的種養結合生態發展模式,探索建立“畜禽糞便—沼氣工程—燃料—農戶”“畜禽糞便—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糞便—有機肥—果(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六)畜禽產品節本增效
“降成本”始終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應對“天花板”“地板”雙重效應的有效措施,是促進畜產品消費和提升畜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一是降低生產成本。我國生豬養殖成本比美國高約40%,每千克增重比歐盟多消耗飼料約0.5千克。在人工成本高企不下的情況下,積極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提高設施化水平,實現畜禽養殖的規模經濟,提升勞動生產率;在“糧改飼”的大背景下,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做到“宜草則草、宜飼則飼、宜牧則牧、宜糧則糧”,實現地盡其力、物盡其用,提升土地產出率。二是提高產品附加值。以產品邁向中高端為目標,瞄準國內外市場高端需求,積極開發適銷對路、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培植名牌產品,增加產品價值,提高產品收益。建立健全畜產品等級標準體系,提高產品區分度,實現優質優價,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三是提升畜牧科技含量。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貢獻率僅為50%左右,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明顯偏低。例如我國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僅為16頭,丹麥可達30頭。要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加投入產出效益,提升科技貢獻率,實現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