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稻田養鴨是一項集綜合型、環保型的生態農業技術,對推廣無公害栽培和提高農業效益方面都有十分明顯的作用。
稻田放養鴨子有利于防止作物受害蟲危害,是不花錢的“植保醫生”。它可以吃掉稻樁上的稻水象甲、二化螟、負泥蟲等10多種害蟲的成蟲和幼蟲,還能吃雙子葉雜草,間接起到除草作用,大大減輕了來年水稻生產的危害。
收割水稻后的田里食料豐富,谷蓀、稗粒、昆蟲、螺蝦等都是鴨子的好食料,大大節省了飼養成本。“前些年,田里的福壽螺多吃秧苗,很難消滅,現在福壽螺變成了鴨子的美食。”來兵說,稻田里放養鴨子生病少、鴨肉細嫩、生態無污染,售價也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稻田散養鴨子是一個實現增收致富的好門路,但具體操作中也有一些講究,這幾年村民放養鴨子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具體要注意以下問題:
放養數量 一般情況下,一畝田里放養30只鴨苗比較合適。放多了,田里可供鴨子的食料不夠,影響鴨子正常的生長、發育;放少了,達不到防蟲、除草的效果,不利于第二年水稻的生長。
鴨苗選擇 在準備飼養初期,就要了解清楚哪些鴨苗適合在稻田里放養。實踐中,最好選擇那些健壯、無病、比較抗粗飼料的麻鴨和白鴨來放養。
放養時間 在稻田里放養鴨子的時間一般從秋季開始,農戶購買鴨苗后,先放在家中細心照料養殖一段時間,待長至半斤左右大時再放入稻田中。初放入田中時,要每天有專人看護,避免鴨子打堆、擠壓而受傷。
一般先從收割比較早的地塊開始放養,逐步向收割比較遲的稻田里移動,每到天黑則把鴨群趕回到家里的棚舍過夜,并適當補喂一些糧食性的飼料,第二天繼續趕到稻田里放養。
防寒保暖 進入秋冬交替季節后,刮一次風就會降一次溫,如遇溫度突然下降,會導致雛鴨因受寒而感冒。特別是初冬時節,更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嚴寒的雨天最好不要將鴨群趕到田間,同時要保持鴨棚舍的干燥、保溫,防止鴨子生病。
稻田養鴨,生態又增收。銅梁區二坪鎮場鎮嚴家村農民劉學東將21只鴨子挑到市場上出售,不到半個小時,以每只44元的價格全部賣完。 “我養的稻田鴨沒有喂過飼料,就是放在田里吃谷蓀和蟲蟲草草,有時喂一點玉米,100天左右就可以賣錢了。”數著鈔票的劉學東笑瞇瞇地說。
在銅梁區28個鎮街,今年稻田鴨子養殖數量達到30萬只,僅此一項,農民就增收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