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我國中草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治病防病,提高抗病的能力,可以通過扶助正氣,增強豬的抗邪能力,促進生理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根據豬的臨床癥狀的不同,而靈活運用,真正做到對癥下藥,而不是全盤照搬。
一、發病原因
病是正氣與邪氣的斗爭,疾病的發生是機體在某種治病因素的作用下,豬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等生理活動發生異常的結果。
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臟腑功能正常,氣血旺盛,病邪不易侵害,相反,在豬正氣相對虛弱的情況下,機體臟腑組織技能活動對疾病的防御,斗爭和修復能力低下,邪氣方能乘虛入侵機體,使臟腑組織陰陽氣血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
正邪斗爭的勝負決定豬發病與否,疾病的發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正邪相爭的結果。如病邪入侵,正氣充足,則驅邪外出機體不受邪氣的侵害而不發病,若病邪入侵正氣虛弱,邪氣得以入侵造成陰陽氣血失調,則引起疾病發生。
影響發病的因素有豬體質因素、環境因素、飼喂因素等。
二、豬在四季中的表現
春季指我國農歷立春到立夏這一段時間,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豬在立春、雨水時節,體內的陽氣才有換發勢,這期間陽氣并不足,易引起免疫性疾病,如:流行性腹瀉等。
驚蟄、春分時節,由于晝夜溫差較大豬在40公斤以下易發生營養性腹瀉等消化道疾病,還有副傷寒等。
清明、谷雨,陰陽結合,豬進入生長快軌道。
夏季指立夏到立秋,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豬在立夏至夏至是濕熱天氣,豬在高熱高濕的情況下,易發生循環系統疾病如附紅細胞體等。
夏至到立秋是伏旱天氣,豬在這期間易中暑,母豬易得子宮內膜炎等。
秋季指農歷立秋到立冬,包括了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到秋分是燥邪天氣,在這期間豬易得腹痛、腹瀉、弓形體等臟腑生理錯亂性疾病。
秋分到立冬是干澀天氣,豬易上火而引起脾虛熱引發高熱病等。
冬季指立冬到立春,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到冬至陰氣開始昌盛,陽氣內斂,在這期間豬抵抗力差,易得口蹄疫等免疫性疾病。
冬至到立春陽氣潛藏,豬的新陳代謝機能也處于相對緩慢狀態,所以豬生長緩慢,一定要做好保溫措施。
三、中藥的使用與注意
在中藥的使用中應注意,在中藥的使用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注意用藥,因為中藥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由于藥物的藥性不用,其作用也各有專長和一定的適應范圍,因此用藥也就有所禁忌。
某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墜胎的副作用,所以應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于胎元損害程度一般分為慎用與禁用兩大類。
是藥三分毒,所謂毒性一般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
毒性與副作用的區別,毒性指能損害機體,引起某些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副作用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病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的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
四、對于四季一般中藥的用法
對五臟的用法和作用
春季
心:安心神 和陽益陽 肝:溫肝散寒 行氣和胃 脾:補脾氣 補中升陽 肺:補肺氣 潤肺生津 腎:固腎精 發表納氣
夏季
心:助心陽 溫心通脈 肝:清肝熱 疏肝行氣 脾:消脾積 健脾除濕 肺:滋肺陰 清肺解表 腎:溫腎陽 發表救逆
秋季
心:鎮心神 清心涼血 肝:瀉肝火 清肝利膽 脾:燥脾濕 健脾破滿 肺:斂肺氣 解表利咽 腎:瀉腎濁 滋腎清熱
冬季
心:益心氣 和營回陽 肝:養肝血 和營緩急 脾:溫脾陽 補中和胃 肺:補肺氣 固表平喘 腎:壯筋骨 自身潤燥
對胃腸的用法與作用
春季 溫胃陽 溫腸道
夏季 瀉胃實 滌腸實
秋季 消積實 清腸熱
冬季 降胃氣 溫大腸
以上表格僅供參考,應針對不同的季節進行調整,用藥的保健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或者用一段時間停一段,也可小劑量的全程保健。
誤區就是中藥也不是萬能的,用中藥保健也不會說豬就不發病,也不是量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