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豬衣原體病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豬病因為它是屬于接觸性人畜共患性傳染病,其發病特征是發生眼結膜炎、腸炎、肺炎、多發性關節炎、腦炎,且公豬伴隨有睪丸炎、母豬出現流產,是比較危險和可怕的對于豬的傷害也是非常比較大的,而且還有傳染性,那么豬衣原體病如何診斷?如何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學特點
豬衣原體病除了感染豬外,也可感染其他的哺乳動物、禽類、鳥類和嚙齒類動物。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仔豬和懷孕母豬的易感性強。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哺乳動物如牛、羊等,禽類、鳥類及嚙齒類動物均為此菌的攜帶者,也可成為豬的傳染源。病原體可由糞便、尿液、乳汁、流產的胎兒、胎衣和羊水中排出,污染飼料、飲水、工具以及四周環境,經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經飛沫和污染的塵埃,經呼吸道而感染,公母豬交配也能造成感染。
食物受到污染后也可經消化道感染人類。蠅和蜱在豬衣原體病的傳播上起著媒介作用。如豬舍內陰暗潮濕,豬群養殖密度過大、擁擠、衛生條件過差、豬舍內通風不良、飼喂的飼料營養不善、長途運輸、忽然更換飼料等應激因素影響,均可誘發豬衣原體病。在集約化養豬場,豬衣原體病多發生于冬春寒冷季節,且容易引起持續傳染,并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初產母豬發生豬衣原體病的流產率可達到40%~90%,斷奶仔豬的病死率可達到20%~60%。
2臨床癥狀
豬衣原體病的潛伏期一般為3天~11天。
斷乳前后的仔豬感染豬衣原體病后,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顫抖,干咳,呼吸急促,并從鼻孔中流出漿液性分泌物;眼結膜發炎、充血、流淚,眼角膜混濁,且眼角常常有分泌物;病豬厭食,發育不良,常常伴隨有腹瀉、脫水癥狀,仔豬吮乳無力甚至拒絕吸乳,死亡率高。
2月齡~4月齡的豬感染豬衣原體病后,臨床上常常呈現一種或幾種類型。肺炎型:患豬常常呈慢性肺炎經過,體溫升高,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干咳,鼻流清涕,而后會出現神經癥狀如興奮,尖叫,忽然倒地,四肢呈游泳狀劃動。腸炎型:患豬出現腹瀉,并呈現脫水,全身出現中毒癥狀,如發生混合感染,則患豬的死亡率增高。眼角膜結膜炎型:患豬眼結膜潮紅,角膜混濁,羞明,流淚,精神萎靡,厭食。多關節炎和多漿膜炎型:多關節炎型患豬表現關節腫脹,疼痛,跛行;多漿膜炎型患豬則胸膜、腹膜、心包發炎,精神沉郁,不食,喜臥,發燒,體腔內有滲出性炎癥,患豬的病死率高。
豬病
母豬感染豬衣原體病后主要表現為流產,且初產母豬多發,經產懷孕母豬一般在懷孕期間無異?,F象,只是在發病后期有些母豬會忽然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和產弱仔,一般弱仔多在產出幾天后死亡。
種公豬感染豬衣原體病后主要表現為尿道炎、睪丸炎、附睪炎,并導致精液品質下降,以致受配母豬的受胎率下降。
3剖檢病理變化
肺炎型病豬可見肺臟腫大,且表面有許多出血點和出血斑,肺充血或淤血,質地堅硬;在氣管和支氣管內積存有大量分泌物。腸炎型病豬則可見腸系膜充血,腸內容物稀薄紅染;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肝臟、脾臟腫大。多發性關節炎和漿膜炎,可見關節四周組織水腫、充血、出血、關節腔內滲出物增多;胸膜、腹膜、心包膜發炎。流產母豬的子宮內膜水腫,充血,有大小不等的壞死灶;流產胎兒水腫,頭和四肢出血,肝臟腫大,充血、出血。種公豬睪丸變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輸精管出血,陰莖水腫,出血,壞死。
4診斷
根據病豬的發病流行情況、臨床癥狀以及剖檢病理變化,即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需采集病死豬的病料進行獸醫實驗室檢查。
采取病死豬的病料,做觸片或涂片,姬姆薩液染色,自然干燥,甲醇固定15分鐘,再用姬姆薩染色液染色30分鐘~60分鐘,蒸餾水沖洗,晾干,鏡檢。在油鏡下可見衣原體原生小體染成紫紅色,網狀體染成藍紫色。
采集病死豬的病料制作成懸濁液,腹腔接種3周齡~4周齡的小白鼠,觀察4天~15天,再做涂片鏡檢時可見到大量的衣原體。
血清學檢查,可采用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查豬衣原體病,其檢查效果均比較好。
鑒別診斷。豬衣原體病應注意與豬布氏桿菌病、豬偽狂犬病和豬細小病毒病進行區別診斷。
5防治措施
應加強對豬群的飼養管理,并注意搞好豬舍內的衛生和消毒,規模養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如需引進種豬時,必須嚴格隔離檢疫,并確定種豬健康無疫后方可并群飼養。
注意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嚴禁其他家畜和鳥類進入豬舍,同時要注意消滅豬舍及其周圍的鼠類、蠅和蜱,嚴防鼠類、蠅和蜱帶菌傳播。
對于母豬流產的胎兒、胎衣以及排泄物和污染物,應采取焚毀、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措施。對種公豬應定期檢疫,確診健康無疫后方可配種。
對豬衣原體病流行的養豬場應注意做好預防免疫工作:對繁殖母豬可在配種前一個月左右,每頭皮下注射豬衣原體油佐劑滅活疫苗2毫升,每年免疫1次,連續免疫2年~3年;對種公豬可每年免疫1次,每頭皮下注射豬衣原體油佐劑滅活疫苗2毫升。
對豬衣原體病流行的養豬場也可采取藥物預防措施。公母豬在配種前1周~2周以及母豬在產前2周~3周,可按每噸飼料添加氟苯尼考預混劑1500克+強力霉素200克+甲氧芐胺嘧啶(TMP)100克給予拌料飼喂,連續飼喂1周~2周。
對已發生豬衣原體病的患豬則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新生仔豬可用敏感性強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如選用排疫肽給予新生仔豬肌肉注射,也可選用甲磺酸達諾沙星注射液按新生仔豬每千克體重用藥1.5毫升~2.5毫升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連續用藥4天,并配以使用黃芪多糖與抗菌肽混合后進行肌肉注射,連續用藥4天,或按新生仔豬每千克體重1毫升肌肉注射土霉素,每天注射1次,連續用藥5天。從仔豬第7日齡~10日齡引料開始,可按每噸飼料添加氟苯尼考預混劑1500克+強力霉素200克+甲氧芐胺嘧啶(TMP)100克給予拌料飼喂,直至仔豬體重達到25千克左右為止。如仔豬在斷奶前后發生豬衣原體病,則可按仔豬每千克體重用土霉素溶液0.2毫升進行肌肉注射,連續用藥5天。
養豬場如發現懷孕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易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和產弱仔等現象,種公豬易發生尿道炎、睪丸炎、附睪炎等,則應及時送病料進行獸醫實驗室檢查,應在獸醫實驗室確診豬衣原體病的基礎上,對發病豬及時選用敏感性強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如治療療效緩慢甚至無效,建議養豬場應對發病母豬和種公豬盡早實施淘蘚-處理,并注意強化對豬舍的消毒和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以利于徹底斬斷豬衣原體病的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