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傳染性并可快速遠距離傳播的動物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其主要感染偶蹄獸,患病動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發生水皰,破潰形成爛斑。疫苗病毒抗原的差異性:FMDV可分為O、A、Asia I等7個血清型,血清型間無交叉免疫現象。每個血清型又有很多亞型,型內不同毒株間的遺傳變異可導致抗原差異。因此加強診斷監測及時掌握疫情動向,選擇當地流行的血清型相對應的疫苗產品尤為重要。近年來,亞洲I型口蹄疫趨于平靜,O型、A型口蹄疫危害嚴重,在緬甸98毒株傳入后對國內的危害尚未消退之際,A型的危害又開始擴散使得國內口蹄疫疫情更加復雜。根據當地疫情合理選擇疫苗種類,對不同血清型口蹄疫的防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病原
口蹄疫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屬小RNA 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屬(Aphthavirus),病毒粒子直徑為20~25nm,呈大致的圓形或六角形,無囊膜。FMDV有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1型7個血清型。該病毒不僅在各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亞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谔阋卟《驹诃h境中有一定的存活能力,病毒在干燥糞便中存活14d,泥漿中存活6個月,尿中存活39d。在土壤中夏季可以存活3d,冬季存活28d。
二、預防
1、口蹄疫難以控制和根除的原因
FMDV易感動物種類繁多,豬、牛、羊和各種野生偶蹄動物(鹿、羚羊、野豬、野牛);潛伏期短、發病急,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強;傳播方式多,病毒變異性強;動物機體對口蹄疫免疫應答程度較低等。
口蹄疫疫苗只能阻斷臨床癥狀的出現,但不能阻止病毒進一步繁殖并形成持續感染。??蓭Ф緮的曛?,豬不能持續感染,但排毒量非常大,給防控加大難度。
豬口蹄疫的免疫目前我國采用以免疫控制為主的策略,免疫是口蹄疫防控綜合措施之一,免疫可以降低動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可以降低動物之間病毒的傳播;可以減少病毒的排放數量。
那么,如果發生了口蹄疫,應急免疫接種疫苗能否控制疫病流行呢?試驗表明,奶牛應急免疫接種效果是比較好的,其次是羊,豬的應急免疫接種效果最差,單純依靠疫苗接種并不能消滅豬口蹄疫,但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數量。豬群中暴發口蹄疫是否可以通過免疫來進行控制仍然有疑問。免疫不能防止傳播,但可以延緩暴發。群體免疫保護率達到85%,可提供群體保護,保證口蹄疫不會發生大流行。
口蹄疫免疫可以減低發病次數,逐漸減少環境中病毒,但不會根除疫病,因此日常的生物安全措施對口蹄疫的防控尤其是豬口蹄疫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2、影響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毒株與流行毒株匹配性
目前來講,豬口蹄疫主要是O 型、A 型。其中O型是感染最多的,也是最難防控的,應重點關注??谔阋吒餍烷g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樸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毒株的選擇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須與流行毒株盡可能匹配。
O 型口蹄疫疫苗對A 型口蹄疫沒有交叉保護作用,目前國內A 型口蹄疫疫苗只有針對牛用的疫苗,暫沒有豬用的A 型口蹄疫疫苗。
A 型口蹄疫病原陽性省區仍以牛為主,目前對豬的敏感性和致病性不太確定。
濃縮苗效力要比普通苗效力高,由于口蹄疫病毒為滅活疫苗,加上病毒本身的不穩定性,因此在制苗過程中條件與工藝的嚴格控制對于疫苗效力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牛的口蹄疫疫苗是不能用于豬的免疫,相反,豬的口蹄疫疫苗可以用來免疫牛。因為豬的口蹄疫疫苗需要較高的抗原含量,特別是O型口蹄疫疫苗。比如A型,豬的最小免疫劑量160ng,640ng保護異源毒株攻毒,而牛只需要40ng,荷蘭上世紀60—70年代免疫豬,豬口蹄疫疫苗含抗原是牛的4~10倍。
(2)母源抗體的干擾
母源抗體的被動免疫對新生動物是十分重要的,但仔豬存在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可能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時,母豬接種疫苗后自身的免疫狀態、初乳中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量的多少及仔豬吮吸初乳與吸收抗體量的多少均能影響仔豬接種疫苗后的免疫力。因此要加強小動物抗體監測,根據母源抗體水平確定合理的首免時間,并及時免疫,通過調整免疫程序克服母源抗體干擾。為了盡量減少母源抗體對口蹄疫疫苗使用效果的干擾,建議對母源抗體水平高的仔豬群推遲首次免疫到50-60日齡進行,間隔2-4周進行加強免疫;而母源抗體水平較低的仔豬群最好在斷奶后盡快進行首次免疫,間隔2-4周進行加強免疫,從而減少免疫真空期。
母源抗體具有兩重作用,既能保護幼齡動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實際生產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對疫苗免疫具有明顯的干擾作用。母源抗體對特異性抗原位點的“封閉”而阻止抗原位點與機體免疫相關細胞上的抗原受體結合等而導致免疫系統不能對抗原物質產生反應。
母源抗體對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影響。早有報道,但在臨床中尚未引起各個豬場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目前很多豬場免疫失敗的根本原因,甚至疫苗的效價越高,母源抗體的干擾作用發揮越明顯。
母源抗體干擾還具有以下特點:母源抗體越高,干擾作用越大;疫苗抗原含量越高,干擾作用越大;疫苗毒株與抗體匹配性越高,干擾作用越大;只有首次免疫才受干擾,再次免疫就不受干擾。
這就解釋了同樣的疫苗,為什么有的豬場免疫后不發病,有的發病,同一個豬場免疫了高效疫苗后反而容易發病,而免疫了普通苗或不免疫反而比較穩定。
(3)免疫程序不合理
不同的豬場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首次免疫時間和免疫次數,導致大量的免疫失敗現象。免疫日齡過早。一些母豬打過很多遍口蹄疫疫苗或者發病后康復,其所產仔豬往往具有很高的母源抗體;過去我們仔豬的免疫程序一般在4~5周齡首免,現在疫苗的質量水平有所提升,母源抗體在積累,免疫日齡過早,疫苗抗原和母源抗體中和,有效的免疫抗體不能產生,反而容易導致口蹄疫的發生。
據報道,口蹄疫康復母豬所產仔豬母源抗體可達90 ~ 100d,具有堅強的保護力;仔豬細胞中和抗體> 1∶8時免疫受到嚴重的干擾現象。因此具有堅強免疫力的母豬所產仔豬在60日齡以前是不能免疫口蹄疫的。免疫次數不夠。仔豬對口蹄疫免疫應答程度較低,相對于牛和羊免疫效果差,豬免疫1 次不能得到較高的抗體滴度,且保護率低,豬至少要免疫2次,在感染壓力大的季節甚至要免疫3次。
豬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持續期一般在4個月左右,所以在春防秋防時僅免疫1次是遠遠不夠的,并且口蹄疫基因型較多,需要較高的抗體水平才提供有效的保護力。過去液相阻斷ELISA 抗體要求≥ 1∶128 屬于99% 以上保護范圍,現在改為1∶64,豬免疫1次很難大于1∶64。在疫苗抗原含量一定的情況下,只能增加免疫次數,實踐證明,多次免疫要好于1次加量免疫。
(4)疫苗運輸、冷鏈與儲藏
疫苗的運輸和貯存:我國口蹄疫疫苗均為滅活疫苗,滅活疫苗對溫度比較敏感,儲藏溫度、運輸條件、保存溫度和使用時間過長等等都會導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甚至喪失。因而冷鏈2-8℃運輸保存疫苗是必須的要求,并且在保存、使用過程中應避免對滅活疫苗進行冷凍。
(5)疫苗使用
注射操作不規范,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時“打飛針”造成免疫的劑量不足。免疫接種前后豬只受到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過冷、過熱、斷奶、限飼、長途運輸、脫水、突然換料、轉群或咬架等刺激,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應激,導致豬體免疫應答能力減弱。
(6)豬體健康狀況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藍耳病和圓環病毒病,有這2種疾病存在的豬群往往處于免疫抑制狀態,則更易感染口蹄疫病毒;霉菌毒素,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單端孢霉菌毒素均可以使T和B淋巴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導致疫苗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減弱,造成免疫失敗。
維生素及許多其它營養成分都對家畜機體免疫力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缺乏維生素A、D、B、E和多種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時,能影響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時,免疫反應會明顯受到抑制,因此需要保證充足的營養成分供給。
另外,豬機體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經、體液和內分泌的調節。如果環境過冷,過熱,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都會使豬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導致豬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使接種疫苗后不能取得相應的免疫效果,表現為抗體水平低,細胞免疫應答減弱。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做得好,可減少和杜絕強毒感染的機會,使動物安全度過接種疫苗后的誘導期。
3、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生產實踐中,選擇合適的疫苗,科學地免疫是保證仔豬群具有良好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一般來講,后備豬,在170日齡以前按照育肥豬免疫程序,配種前間隔1 個月免疫2 次;經產母豬,1年普免3~4次,規?;瘓鲆话?次,或配種前和產前1個月各1次;
出生的仔豬根據抗體監測確定首免日齡,出欄前免疫2~3次;公豬1年3 次,豬群分為2個批次分別免疫。根據對現有O 型雙價O/GX/09-株+O/XJ/10-11株(新豬毒-2+MYa-9譜系)濃縮疫苗免疫抗體的監測,母豬配種前和產前各免疫一次,母豬得到有效的保護并且仔豬母源抗體保護可達8 ~ 100d ;所產仔豬在10月份至來年的4月份,80日齡、100日齡、130日齡各免疫1次效果最好,5月至9月,90日齡、11日齡各免疫1次即可。
接種疫苗的豬必須健康狀況良好,如豬體質瘦弱、患病、體溫升高或食欲不振等應暫緩注射,待機體恢復正常后方可接種。這是因為有些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免疫效果,如藍耳病、圓環病毒II型感染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豬口蹄疫病免疫抑制,甚至導致免疫失敗。另外免疫缺陷病、中毒病,如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霉素、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對豬口蹄疫免疫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實踐證明,生豬免疫3次要好于2次,2次好于1次,免疫1次基本無效,免疫3 次才能產生較高抗體并維持長時間的抗體水平。
豬場在威脅較大的情況下可以緊急免疫,以10d的間隔連續進行3次免疫,即1個月免疫3次,用量小豬1+1+2 mL,大豬2+2+2mL,種強制性的免疫,可以產生較好的抵抗力。
做過口蹄疫基礎免疫的豬場緊急免疫效果較好。也可參照狂犬病疫苗的免疫程序,0、3、7 d連續3次免疫,用量1+1+2mL。
三、免疫程序和實施方案的影響
做好基礎免疫:首先應該考慮當地的疫情狀況,選擇合適毒株類型的疫苗產品,其次要根據仔豬機體的母源抗體水平,中大豬、后備豬和經產母豬豬群原有的抗體水平,確定合理的首免時間、基礎免疫次數及使用劑量。在可能發生流行地區,均應注射同型的口蹄疫苗,種畜全群普免兩次間隔2-4周,以后每隔3-4個月免一次。
由于口蹄疫是滅活疫苗,滅活苗僅免疫一次,是沒有效果的。所以進行首次免疫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確保免疫密度,提高群體抗體水平:在一個群體中,如果有個別動物未免疫或免疫后沒有達到一定的保護水平,當遇到病毒侵犯時,這一群體就成了病毒感染的突破口,感染后病毒的數量進一步擴增,感染力進一步增強(生物放大效應),打破感染與抗感染的平衡,導致本群體發病造成當地疫情發生流行。
疫苗免疫程序及時更新:免疫效果與飼養管理、母源抗體、疫苗特性、免疫次數、接種動物的反應性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根據日常的免疫效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找到適合各自生產企業的免疫方案。